第五十章:敌后烽烟 (第1/3页)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春至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夏,谢文渊率领着他的“鄂豫皖边區游击挺进纵队第一支队”,后经整编,番号变更为第五战区敌后游击第十一支队,谢文渊任支队长,授上校衔,如同一条潜入深水的游鱼,活跃在以立煌(金寨)为中心的大别山北麓、鄂豫皖交界区域的敌后战场。这里山峦叠嶂,林深草密,日军虽占领了主要城镇和交通线,但广大的乡村山地,仍是中国抗日力量周旋的舞台。
与正面战场尸山血海的大兵团鏖战不同,敌后游击战是另一种形式的残酷与煎熬。它没有固定的战线,没有充足的后勤,战斗往往发生在意想不到的时间地点,以突袭、伏击、破袭为主,规模不大,却如同附骨之疽,不断消耗着日伪军的力量,牵制其大量兵力。
谢文渊很快适应了这种新的战争形态。他将支队化整为零,以连、排为单位,分散在各处险要的山村、隘口,建立起秘密的交通站和情报网。他本人则带着支队部和直属分队,行踪不定,穿梭于群山之间。
战斗是频繁而艰苦的。一次,他亲自带领精干小队,在叶集至固始的公路旁设伏,成功炸毁日军运输车队卡车三辆,毙伤押运日军十余人,缴获了一批急需的粮食和药品。又一次,他指挥部队,利用夜色掩护,突袭了商城县外的一个伪军据点,全歼守敌一个连,缴获枪支弹药若干,极大地鼓舞了周边群众的抗日信心。
然而,胜利的代价同样巨大。日军为了巩固占领区,频繁发动残酷的“扫荡”。他们采取“分进合击”、“梳篦清剿”的战术,烧毁村庄,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