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太岳新篇 (第1/3页)
一九四四年的春风吹绿太岳山的层峦叠嶂,却难以完全抚平去年那场残酷反“扫荡”留下的伤痕。废弃的村庄断壁残垣间,倔强地探出几株新绿,山涧溪流冲刷着曾经浸染鲜血的土地,发出淙淙的声响,仿佛在低声吟唱着安魂与新生的双重奏。
谢文渊再次踏上太岳的土地,身份已略有不同。延安归来,他肩上承载着更明确的战略意图和更沉重的责任。他被任命主持太岳军区一个关键分区的全面工作,不仅要军事斗争,更要全力推动根据地的巩固与建设,为即将到来的战略反攻积蓄力量。眼前的景象让他心头沉重,也更坚定了必须有所作为的决心。
他的指挥部设在了一个比之前更加隐蔽、也更靠近边缘区域的山村。这里群众基础相对薄弱,日伪的势力渗透和“蚕食”活动时有发生,开辟工作的难度不言而喻。到任后的第一次分区党委会议上,油灯下,几张饱经风霜的面孔围着一张手绘的、标注着敌我态势和村庄分布的地图。
“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和特务网络,把群众真正发动起来,巩固我们的根子。”谢文渊的声音沉稳,手指点在地图上几处被标注为“维持会”控制的村镇,“这些地方,明面上应付鬼子伪军,暗地里我们也需要建立联系,争取人心,逐步瓦解敌人的统治基础。”
一位本地出身、脸上带着刀疤的武工队长皱着眉头:“参谋长,这些地方的保甲长,很多是墙头草,鬼子来了交粮,我们去了也诉苦,心里的小九九多得很。硬打容易,要把人心争取过来,难!”
“正因为难,才更需要我们去做。”谢文渊看向他,目光锐利而冷静,“光靠枪杆子,打不下稳固的江山。我们要让老百姓明白,我们八路军不是为了打仗而打仗,我们是为了让他们能过上安稳日子,是为了咱们中国的未来。这个道理,光靠嘴皮子不行,得靠实打实的行动。”
他随即部署了一系列措施:组织精干的武装工作队,深入敌我拉锯区,重点打击罪大恶极的汉奸特务,保护群众利益;派遣得力干部,化装成货郎、走方郎中,潜入“维持会”村庄,秘密建立联络点,宣传抗日政策;在巩固区,大力开展减租减息,组织生产互助,兴办识字班,让群众得到看得见的实惠。
工作迅速铺开,挑战也随之而来。一天深夜,谢文渊正在油灯下审阅各武工队送来的情报汇总,警卫员小张带着一身寒气进来报告:“参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