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十章深入交流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十章深入交流 (第2/3页)

那种附庸风雅的吹捧,而是真正钻进了文本内部,从美学、修辞、用典、意境等多个维度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提出的三个问题,更是直指古典文学在现代语境下的核心困境,极具深度和代表性。

    看来,这个“墨客”,不仅有钱(能随手打赏十个宇宙飞船),更有才,有思想。

    对方将他置于一个极高的位置进行探讨,他自然不能敷衍。

    何沐阳略一思索,指尖在平板电脑的虚拟键盘上开始敲击。他没有刻意堆砌晦涩术语,而是用一种清晰、精准,甚至带着点现代学术研讨意味的语言,结合另一个世界更为成熟和多元的文艺理论体系,开始回复。

    “墨客先生(女士)慧眼如炬,剖析精深,令人佩服。

    关于所询三惑,浅见如下,权作交流:

    一、关于‘载道’与审美。诗可言志,亦可纯然审美。拙作或更倾向于后者,追求一种‘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意境美。其精神内核,非疏离传统,或是将个体对‘美’的极致感受与想象,置于创作首位。此亦可视为对‘诗缘情’一脉的某种延伸与极致化。不必强求载道,美本身,即是其存在的最大价值。

    二、意境生成,确有路径。除却个人感悟,可借鉴‘意象派’诗歌理论,强调意象的直观呈现与叠加,营造‘情绪对等物’。同时,注重语言的‘陌生化’处理,打破惯常思维,使寻常意象组合出新鲜感与张力。如‘云想衣裳’,便是将云、衣裳、花、容颜这几组本不直接相关的意象,通过‘想’字勾连,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三、旧体诗与现代性。窃以为,不必囿于形式上的古今对立。旧体诗之生命力,在于其凝练的语言、深远的意境与独特的韵律美感。应对现代性,关键在‘精神’而非‘皮囊’。可用古典形式,承载现代人共通的情感、哲思与审美体验。格律是骨架,而情感与思想是血肉。只要血肉是鲜活的、现代的,骨架自能支撑其焕发新生。譬如,现代都市的孤独、速食爱情的虚幻、科技伦理的困惑,何尝不可入诗?关键在于找到与之匹配的、不失古典韵味的表达方式。”

    他顿了顿,又在最后补充了一句,带着点半开玩笑的意味:

    “以上浅见,多是一家之言,姑妄听之。理论终是后见之明,创作当下,但求心手相应,意到笔随而已。”

    回复发送。

    何沐阳放下平板,端起桌上的水杯喝了一口。他知道,自己这番回答,融合了地球现代文艺理论(如意象派、陌生化理论)与他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在这个理论相对贫瘠的世界,必然会产生不小的冲击。

    他很好奇,那位“墨客”,会作何反应。

    网络另一端。

    内阁首席秘书处,二等秘书办公室。

    林墨染刚刚结束一场冗长的会议,略显疲惫地揉了揉眉心。她习惯性地拿起私人手机,点开了与新博小号“墨客”唯一关注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