颁布《招贤馆令》 (第2/3页)
共襄盛举,立不世之功,留青史之名?!”
“徐州吕布,虚左以待!”
这份《招贤馆令》,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千层浪!
下邳城内,原本设立的招贤馆驿,瞬间人满为患!来自徐州本地、青州、豫州、乃至更远地方的各色人等,怀揣着梦想、技艺和一纸文书,蜂拥而至。馆驿之内,每日人声鼎沸,操着各地口音的人们相互交流,眼神中充满了期待与审视。
州牧府旁特设的“面试阁”,更是成了下邳城一景。每日,都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人在此进出。有身着洗得发白的儒袍,侃侃而谈治国方略的寒门士子;有身着短打,带着自制工具或图纸,演示奇巧机关的工匠;有面色黝黑,对农田水利如数家珍的老农;甚至还有背着药箱,言谈间对伤寒杂症颇有见解的游方郎中……
陈宫作为主要面试官之一,忙得脚不沾地,起初他对这种“来者不拒”的方式颇有微词,担心良莠不齐,耗费钱粮。但很快,他便被这种全新的人才选拔模式所带来的惊喜所震撼。主公此法,虽看似粗放,却如同广撒网,总能捞到真金!昨日那精于案牍计算的寒门子弟,若按察举,恐怕永无出头之日,今日却能充实府库;前日那善于驯马养马的边地胡人,竟能一眼看出我军战马养护的弊端……此等人才,若非主公此法,何以得之?
张辽、高顺也时常被拉来面试一些自称勇武或懂兵法的人。高顺性格严谨,对前来投军的壮士考核极为严格,但也确实从中挑选出了几个好苗子,补充进了“修罗营”。张辽则更看重胆识和机变,他面试时,往往不按常理出牌,甚至亲自下场切磋,倒也发现了几个可造之才。
而吕布本人,也并非只是挂名。他每隔几日,便会亲临面试阁,尤其关注那些有特殊技能或提出新奇想法的人。
这一日,他便遇到了一位特殊的人物。来人年约三旬,面容枯槁,衣衫褴褛,自称来自青州,名叫马钧(注:历史上马钧是曹魏时期人物,此处为剧情需要适当调整时间线)。他口吃得厉害,说话结结巴巴,在陈宫面前紧张得几乎说不出完整的句子,被负责初筛的吏员判定为“不堪用”,准备打发些路费让其离开。
恰逢吕布巡视至此,见此人虽衣衫破旧,但一双手指节粗大,布满了老茧和细小的伤口,眼神在看向桌上的笔墨纸砚时,却流露出一种异样的专注和灵光。吕布心中一动,挥手让吏员退下,亲自坐到了马钧面前。
“莫急,慢慢说。你会什么?”吕布语气平和,没有丝毫居高临下。
马钧看到吕布,更是紧张,脸憋得通红,半天才憋出一句:“草……草民……会……会做……东……东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