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03章 南宫景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03章 南宫景琰 (第1/3页)

    秦牧点了点头,嘴角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来了也好。让他亲眼看看,比我们上一百道奏章都有用。

    看来,我们这把火,烧得还不够旺,得再加把柴才行。”

    太子的微服到访,如同一阵风,吹散了部分迷雾,也让秦牧更加清晰地看到了前方的道路与险阻。

    太子南宫景琰(化名黄公子)的突然到访与离去,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石子,涟漪虽渐渐散去,却在秦牧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他几乎可以肯定,那位气度不凡的“黄公子”就是当今东宫太子。

    太子的亲自探访,意味着黑山村和他秦牧,已经真正进入了帝国权力核心的视野。

    而且,很可能是以一种相对积极的态度。

    果然,数日之后,一队打着东宫仪仗的使者来到了黑山村,公开宣读了太子的手谕。

    手谕中,太子对秦牧“勤于王事,惠及乡里”表示了嘉许,并赐下了一批书籍、文房四宝以及一些宫廷御制的伤药。

    更重要的是,手谕中提到,太子对秦牧在《防疫实录》及之前奏章中提及的“富民强兵之策”颇为赞赏,希望秦牧能“详加阐述,以备咨询”。

    这是一种极为明确的信号!

    太子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影响皇帝的看法,也能在朝中形成一股强大的支持力量。

    秦牧心中振奋,但并未得意忘形。

    他深知,太子的支持固然重要,但最终还是要靠实实在在的成效来说话。

    他更加忙碌了,一方面督促北境试点加快步伐,争取早日拿出令人信服的成果;

    另一方面,他决定亲自撰写一份更为系统、详尽的策论,回应太子的“咨询”。

    他没有选择在豪华的书斋里闭门造车,而是将书写的地点放在了村塾的院子里。

    这里能听到孩子们的读书声,能看到村民们忙碌的身影,能感受到这片土地最真实的脉搏。

    这一写,便是数个昼夜。

    秦牧将他两世为人的见识,与在大乾、尤其是在黑山村的实践相结合,倾注于笔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