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03章 南宫景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03章 南宫景琰 (第2/3页)

  他不再局限于具体的技术改良,而是试图从国家战略的层面,勾勒一幅崭新的蓝图。

    策论的开篇,他并未直接提出建议,而是先分析了大乾朝面临的几大核心困境:

    边境不宁,源于狄戎部落生存艰难,劫掠成性;

    国库不丰,源于生产力低下,商路不畅,税基薄弱;民心不稳,源于基层治理失效,民生多艰,教化不兴。

    然后,他鲜明地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在于“藏富于民,授技于民,立信于民”。

    围绕这九个字,他提出了系统的“三策”:

    上策为“固本”,即大力发展民生经济。

    他建议,在全国范围内,鼓励乃至由官府主导,兴修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

    大力扶持各地特色物产,建立类似黑山货行的产销组织,减少中间盘剥,让利于民;

    在边境地区,扩大互市规模,将单纯的军事对抗,转化为经济融合与文化渗透。

    中策为“强技”,即全面提升国力根基。

    他主张,改革匠户制度,鼓励工匠钻研技术,对有重大改进者予以重奖;

    在军中及民间推广简易的识字算学教育和实用的生产、医疗技术;

    甚至提议由朝廷设立“格物院”,专门研究利于国计民生的“奇技淫巧”。

    下策为“清源”,即革新吏治与教化。

    他建议,加强对基层胥吏的监督考核,畅通民情上达渠道;

    改革学政,在科举之外,增设考察实务能力的科目;推广乡约村规,将教化与百姓的日常生活相结合。

    这三策,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秦牧在策论中,大量引用了黑山村以及北境试点的具体数据和案例,使得他的论述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有着坚实的实践基础。

    就在秦牧即将完成这份策论时,亲兵来报,村外有客来访,自称“京城故人”。

    秦牧心中一动,亲自迎出村口。

    只见暮色中,太子南宫景琰依旧是一身青衫,仅带着两名贴身侍卫,牵马而立,脸上带着风尘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