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66章-砌井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66章-砌井 (第2/3页)

   “停!”有一次,王强在井下砌筑时,因为光线昏暗,不小心将一块石头砌得稍微向外倾斜了一点点,肉眼几乎难以察觉。

    但李大叔用手一摸,又用垂线一比,立刻发现了问题。

    “这块不行,拆了重砌!”他的声音在井里显得有些瓮声瓮气,但语气不容置疑。

    王强愣了一下,看着那块费了好大劲才砌上去的石头,有些不舍:“大叔,就歪了一点点,不碍事吧?泥浆都快干了……”

    “糊涂!”李大叔的声音严厉起来,“现在看着只是一点点,可这点歪斜,会让整口井的受力都不均匀。时间长了,泉水日夜冲刷浸泡,泥浆老化,这点歪斜就可能变成裂缝,裂缝扩大,就可能导致井壁坍塌!咱们这是百年大计,不是搭积木,可以推倒了重来。现在多费一点工,将来就多一分安稳!拆!”

    王强被说得满脸通红,羞愧不已,连忙和李大叔一起,小心翼翼地将那块石头撬下来,刮掉已经有些发硬的泥浆,重新打磨平整砌筑面,再抹上新鲜泥浆,小心翼翼地砌了回去,这次,他反复用垂线校验,直到确认完全垂直才罢休。

    这件事给所有参与砌井的人敲响了警钟。从此以后,大家更加精益求精,不敢有丝毫马虎和懈怠。

    每一块石头都反复比对,每一道缝隙都用泥浆填塞得满满当当,再用小锤敲击石头,让泥浆更紧密。

    对于较大的缝隙,则挑选合适的楔形小石块塞紧,确保井壁浑然一体。

    砌井工程进行到第十天左右,张教授看到井台边堆积如山的青石料,看到已经砌出地面近半人高、工艺精湛的井壁,再看到旁边汩汩涌出、清澈满溢的泉水,脸上露出了极为欣慰和震撼的笑容。

    “好啊!太好了!”张教授紧紧握住刚从井底下爬上来的、满身泥水的李大叔的手,激动地说,“你们不仅找到了水,战胜了干旱,更懂得如何科学地保护和发展这来之不易的水源!砌井固水,这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啊!”

    他绕着井口仔细查看了已经砌好的部分,又下到井口边,用手电筒照了照井壁的内部结构和砌筑质量,连连点头:“了不起!真是了不起!这青石选得好,砌筑的工艺更是规范、扎实!这收分(指井壁微微向内倾斜)做得恰到好处,垂直度也控制得极好。照这个标准砌下去,这口井,别说百年,几百年都能安然无恙!”

    他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灰,又提出了一个建议:“不过,李大叔,各位乡亲,我有个建议。为了确保万无一失,特别是增强井壁的防渗漏能力和耐久性,最好能在砌好的青石井壁内侧,再抹上一层水泥砂浆。水泥防渗效果好,表面光滑,不易附着污物和滋生青苔,能让井水长期保持清洁。”

    “水泥?”李大叔和众人都愣了一下。

    水泥对于这个偏远的山村来说,还是稀罕物,村里以前盖房最多用石灰砂浆,从来没用过水泥。

    “张教授,水泥是个好东西,可咱们这穷乡僻壤,没处弄去啊,而且那东西金贵……”

    张教授笑着摆摆手:“这个你们不用担心。金川村打出旺井,并且自发砌井保护水源的事,我已经向县里做了详细汇报。县里领导非常重视,认为这是抗旱救灾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典型!这口井,是金川村的希望,也是咱们全县人民顽强精神的象征。我已经以县里的名义打了报告,申请调拨一批水泥支援你们。相信很快就会有结果,你们只管继续按计划施工,水泥的事情,包在我身上!”

    果然,几天后,一阵拖拉机的轰鸣声打破了山村的宁静。

    县里不仅派车送来了几袋标号很高的水泥,还贴心地送来了几把专门用于抹灰的铁抹子和灰板。

    张教授甚至考虑到村民可能不熟悉水泥特性,还附上了一张详细的说明书,标注了水泥、沙子和水的配合比例。

    这意外的支援如同给工程注入了新的强心剂。汉子们按照说明,仔细地将水泥、干净的细沙和水按比例在木板上混合,搅拌成均匀细腻的水泥砂浆。

    然后,由心灵手巧的人下到井里,用灰板托着砂浆,用抹子仔细地、均匀地抹在已经砌好的青石井壁内侧。

    水泥砂浆抹上去后,原本粗糙的青石表面立刻变得光滑如镜,井壁的整体性和防水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最后的收尾工作同样一丝不苟。井口用一块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