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49章 联虏平寇 (第1/3页)
八月八日,夏华带着丁宵音、赵炎等三十余人以及吴宜与史可法同行前往南京。史可法这趟返回南京不完全是为了给夏华安排官职,他是大忙人,要操心的事太多了,他隔三差五就南京江北两地跑。
旌旗猎猎,刀枪森森,人喊马嘶,一路风烟和尘土。
队伍里的一辆特别的大马车上,史可法、夏华、吴宜同车而坐,这是史可法特别交代的。
“你就是吴...吴国公的三女儿?”史可法仔细地凝视着吴宜。
吴宜郑重地向史可法欠身施礼:“回阁部,小女子正是吴...吴三桂的三女儿。”
史可法眼神幽微、表情复杂:“有何为证?”
吴宜取出她当初被夏华掳走时随身带的几件有吴家标志的贴身物品呈交给史可法。
史可法接过来细细地、反复地端详着,半晌后,他把物品还给吴宜,长长地叹息了一声,脸上表情复杂至极,涌动着浓浓的悲凉和哀伤,还有一种茫然和怅然:“他...真的是降清了?”那晚在扬州府衙,他就从夏华口中知道了吴三桂叛明降清的事,但还不太相信,也难以相信。
吴宜重重地、神色果决地点头:“是的,阁部,他并非与鞑虏联手,而是向鞑虏投降了,他现在已经是鞑虏的平西王,已经剃掉头发留起了鞑虏的金钱鼠尾辫,已经穿上鞑虏的衣冠服装,已经成为鞑虏伪帝顺治和多尔衮的奴才,已经正在率领他的旧部攻杀着我汉家的军民、为鞑虏侵占着我汉家的土地。”
在说这番大义凛然但又痛苦无比的话时,吴宜忍不住泪水夺眶而出。
史可法的身体微微地晃动着,他看向车窗外,眼神空洞。
同在车上的夏华不动声色地看着这幕,内心唏嘘不已。
刚才,史可法和吴宜在提到吴三桂时对这人的称呼都很耐人寻味,吴宜本该称吴三桂“家父”,但她在稍迟疑后对吴三桂直呼其名,原因无需多言,至于史可法,并未称呼吴三桂“吴总兵”“平西伯”等,更没有骂他“吴贼”之类的词,而是称呼他“吴国公”,为何?因为这是南明朝廷最新敕封吴三桂的官爵。
吴三桂叛明降清、引清军入关,弘光朝是什么反应呢?欢天喜地、兴高采烈、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对吴三桂“大加称赞”,敕封吴三桂为蓟国公,赏赐白银五万两、米十万石等等。
魔幻吧?魔幻,但这是事实,为什么会出现这么魔幻的事呢?首先,弘光朝压根不清楚吴三桂和满清的关系,北京城是被李自成的军队攻陷的,崇祯帝是被李自成逼死的,大明朝是亡于李自成之手而非满清,所以,弘光朝对李自成恨之入骨,认为吴三桂的行为是“借助清军反击流寇,收复京师,给崇祯帝报了仇”,为大明朝立下了盖世奇功,岂能不重重封赏?
其次,南明弘光朝的军事国策是“联虏平寇”,啥意思?意思就是:联合鞑虏平定流寇。
毫无疑问,南明的主要外敌有两个,一个是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的起义军,二是满洲人,左右开弓同时打两个肯定不行,必须拉拢其中一个打另外一个,南明的选择就是联合满洲人打起义军,吴三桂“联合清军大败顺军”在南明高层们看来完美符合南明的军事国策,此举堪称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