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39章 纵情谈笑,多像一家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139章 纵情谈笑,多像一家人! (第3/3页)

峡的江水过来。我欣然应允,但是沿途因观望风景而遗忘了此事,等到猛然想起之时,船已到了下峡的位置,于是便取了下峡的水打算糊弄交差,不料被王安石发现了。王有理有据的说道:上峡水性太急,下峡水性太缓,惟有中峡的水,缓急相半,水性中和;此水烹阳羡茶,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浓淡之间,方才见茶色迟迟未现,故知必为下峡水。这让我无可反驳,羞愧得无地自容。

    “高手之间的交锋,兵不血刃,而血肉横飞哪!”文妃戏谑道。

    苏轼接着说:“古人饮茶,看重水之来源,他们认为一壶茶的好坏与烹茶之水密切相关。而我作为茶道中人,不敢自称高手,自然异常讲究水质,丝毫马虎不得,即使耗时费力,需要斗智斗勇,也要取得活水,烹得好茶。

    我之烹茶,独独钟情于金沙泉水,因而常遣僮仆前往金沙寺去挑水。僮仆不堪路途遥远、往返劳顿,于是取其它河水代之,妄图糊弄我,但很不幸被我识破。于是,我就想到了一个巧治偷懒僮仆的妙招,准备两种不同颜色的桃符,分别交给僮仆和寺僧,每次去金沙寺取水的时候必须互相交换桃符,这样想偷懒的小把戏也就无用武之地了。”

    “我大宋的智斗高手诞生了!”文妃夸道。

    “还有呢?”

    “眉山东坡翠竹是我创制的一款绿茶。北宋嘉佑二年(1057),家母病故,办完丧事后,兄弟二人上峨眉山还愿,路经万年寺后山坡,发现了一种叶片丰厚细长、微向内卷、叶片上有一道清晰叶脉、状似翠竹竹节的茶叶。我见之大喜,知此树便是唐时生产贡茶的茶树。于是我急忙采摘了一大包鲜叶,回家后,经过精心的煎、揉、焙、晾、晒等环节制成了上品茶叶,并请父亲和兄弟品尝。父亲和舍弟细啜慢品之后,连呼好茶好茶!

    后来,我回京任职,便把茶送给恩师欧阳修,欧阳修品饮后大加赞赏。但当时认为闽茶优于蜀茶的蔡襄偏偏对此很不服气,要与我斗茶。闽茶厚重味浓,蜀茶清新天然,大家品尝后,纷纷表示蜀茶略胜一筹。欧阳修便把我叫到一旁询问道:按理蜀茶与闽茶不相上下,可今天老夫饮来,却比平日里更鲜美,是什么道理?我便冲老师一笑,说:所谓饮茶之道功夫在茶外。我今天用的水,是竹根浸泡后澄清烧沸后再冲泡的,自然胜出一筹。欧阳修笑着说:我知道你素来喜欢竹子,我看这茶就叫‘东坡翠竹’吧!从此,“东坡翠竹”的名声便不胫而走。

    “此行太美妙了,不仅可以尝到东坡肉东坡鱼东坡蒸菜东坡田螺,还可以听遍东坡故事。”文妃喜滋滋地言道。

    “既然要听过瘾,那大哥我接着说,我谪居宜兴蜀山讲学时,非常讲究饮茶,有所谓‘饮茶三绝’之说,即茶美、水美、壶美,惟宜兴兼备三者。我认为铜腥铁涩不宜泉,而最好用石烧水。我在宜兴时,还亲自设计了一种提梁式紫砂壶,烹茶审味,怡然自得,题有‘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诗句。”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