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819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819 (第3/3页)

华北地区,大规模城市化等问题,以及城镇经济的发展应该如何加速的问题,随着许多交通路口的村镇开始城镇化,乡镇企业自然也是蜂拥而至,但是这些良莠不齐的企业,其工作效率和产品品质,却是不尽相同,如何去帮助他们在经济层面上发展,这也是赵思銭需要去考虑的问题,总而言之,发达地区经济转型,发展中地区经济增速,城镇乡村地区经济起步,这就是赵思銭的主要工作。

    可以说赵思銭的工作并不简单,但赵思銭却只有幸福的苦恼,对于他来说,基层三十多年的发展,让他对于经济发展虽然不甚了解,但对于人民所需要的发展,他还是有想法的,整个局势在徐清的大局之下,只要不操之过急,平静的当到退休,应该是不会有任何问题的,毕竟经济上的问题,并不是特别的困难,如今宋朝的经济正是增速高车道,即便发达地区的重工业和轻工业少一点了,但随之而来的电力革命,也必然会带来更多的工作机会和企业投资,是不可能衰落的。

    所以相比起陈明功的任务艰巨,赵思銭的任务则要缓和不少,但他手中的权利却要比陈明功大得多,毕竟一个国家的经济,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部分,若是经济停滞,各种各样的问题就会显现,只不过在现阶段,中国还不可能会有经济危机的问题,若是说唯一有些麻烦的,大概就是大型企业的收税问题,这一点赵思銭需要下点功夫了。

    在宋朝,对于大型企业的税跟现代相比其实并不高,但因为在以前中国基本上是不对商人收税的,因为你很难统计他们一年到底赚了多少的钱,他们的账本都是私藏的,所以你很难对他们的收入有一个大概的印象,既然如此,想要收税,自然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在宋朝,商人是不习惯朝廷对他们征税的,而在传统士大夫的眼中,商人是低贱的事业,他们甚至不把商人放在眼里,在他们的眼中,只有农民才是税收的主要来源,因为他们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一辈子都不会移动,收起税来自然是要容易的多,但商人是一个巨大的集体,他们所赚取的收入,可也不少,所以王安石发现了他们,并在变法中,开始对商人进行国家意义上的征税,在此之前,中国是没有商品税的,而王安石之后,则有了税收,之后变法被推翻,历经几代变革,最终商税还是保留了下来,但其实这商税只不过是关税而已,并不算是商品税。

    而在徐清的改革中,自然增加了商品税,同时还有贸易税以及个人所得税,这在以前是没有的,就是公司的盈利状况必须要汇报朝廷,然后朝廷要查你的账本,根据你账本中的记载,和你汇报上来的经济报表,来统计你一年赚取了多少的钱,然后根据国家法律来对你进行征收,这就是所谓的个人所得税,从个人到公司法人,这都是需要的,总体而言,就是收入越多的人,交得税所占盈利比例就越高,一个普通工人,基本不需要缴税,中产阶级,月收入在十八贯以上的则需要交一贯的钱作为税收,大致是百分之五左右,四十贯一个级别,一千贯一个级别,依次往上,比例也越来越高。

    而这一套系统,商人是不习惯的,因为他们这些资本家赚的钱很多,且他们不是士族,虽然后来宋朝规定商人可以购买低级士族的身份,但并没有说士族可以免去个人所得税,即便是高等士族,也只能免去土地的税收,而不是商业的税收,刚开始的时候,还有人说徐清笨,因为那个时候,土地上的农业收入,还占据国家的大头,而徐清却说士族可以对于土地税免除。

    自然是让许多朝臣反对,毕竟农业税和人头税是国家最重要的税收来源,失去了他们,整个国家又靠谁来支撑,可二十年的时间,如今农业税只占国家不到百分之二十左右的经济支撑,而百分之八十则是依靠工业和第三产业来推动,原本许诺给士族的利益,在二十年间不断被稀释,直到这时,大家才知道,原来徐清根本就没有把这一点点的农业税放在眼里,在他的眼中,商业税和个人所得税,才是这个国家的支撑。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