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八章 翰林院 (第2/3页)
商促农,以农养军,以军备战”这样的想法,已经非常不容易,虽然这些还是停留在“利用”这样的术的阶段。不过,这也是格局问题,不能太过苛责,此外,在私德方面,张浦几乎无懈可击,其人乃是元军攻克临安后最后一代进士,在临安陷落之际,先是追随端宗赵昺。蒲寿庚作乱后不得已躲入深山,寄居于猎户之家。所谓“耻食鞑粟。效伯夷叔齐故事”,说的就是他了。结果偶然听说朝廷迁台湾,竟是渡海来投,上岛时衣衫褴褛,面目吓人,却依然不失读书人风范,这样的人,也许不能成为经国之才,可是作为道德上的典范,点为状元,也是实至名归。
至于榜眼,萧统选择了司徒不群之侄司徒致远,其人官宦出身,文章写的大气磅礴,论述精当,虽然还有局脩于王道霸道之争,不过,还是比他叔父等人要开明,对于拓展海外这些政策,也能谨慎地赞成,更为关键的是,他是司徒不群的侄子,也算是清流派地一个代表,萧统点他为榜眼,自然也有向他们示好之意,这也是陆秀夫极力主张的。
探花么,这一次乃是台湾本地士子黄主文,真深究起来,他的文章似乎也是只能勉强进前十,可是,他还有一个身份,是几十年前就迁居台湾的大族黄家的孩子,这黄家也是马南宝费了不小力气,才争取过来,他们和琉球苏家合作,控制着东瀛的贸易,势力不小,原本做贯了土皇帝,对于归附朝廷并没有什么期待,不过马南宝好言相劝,加上萧统也确实释出了些许资源,才换得黄家输诚,不过,为了巩固这一关系,还是点了黄主文当探花。
这黄主文的文笔虽然不算甚佳,思想上也有些小岛意识,不过毕竟是土生土长地台湾本地人,对于岛上山川河流知之甚详,对于台湾的优劣形式,对于台湾的发展空间,对于如何安民聚财,也都有还算精当的意见,更为关键的是,他的文章里,隐然还有些地缘政治的思想,就凭这一点,萧统也就答应了点他,
说起来,一甲三人,却不光是考才学,其中的政治考量实在不少,萧统想来想去,还是别扭,至于二甲和三甲,则基本没有什么意外,礼部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