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布局天下 第三十四章 入城(1) (第1/3页)
.
论南北之长短显然南优,集南方之所长者无如东南。江左之地四季温暖,雨水较多,河道纵横。长江、淮河呈东西向流过,横亘在南北之间,再加上它们的支流,遂形成一个密集的江河水网,足以缓冲北方铁骑的冲击力。从阻挡北方铁骑的冲力上来说,长江确是难以逾越的天堑。南方可以利用这些江河水道,构筑军事据点,扼守一些主要的通道,发挥自己水战和守城战的特长。在整个南方地区,没有哪个地区能象东南这样有这么多的江河水道可以利用。另外,南方雨季湿热,北方人、畜皆不适应。这样,北方势力若越过淮河继续向南深入,便会面临气候和环境上的巨大困难,而发现自己陷入了弃其所长、就其所短的不利境地。而萧统也是最大限度的考虑了这一点,才力排众议要定都于此。
出于经济角度,虽然苏杭一代更为富庶,尤其是长江下游太湖地区,更是一个富甲天下的经济区,而且人烟稠密,物华天宝。昔日西汉时,吴王刘濞便以“铸山煮海,国用富饶”,凭雄厚的经济实力招致天下亡命之徒;司马迁描述当时经济形势,称“吴,东有海盐之饶,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亦江东一都会也。”因此江南的开发本来相对晚于北方,但北方的历次动荡都会导致大量的流民南迁,流民将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往南方,促进了江南的开发和江南经济的发展。而如今,萧统已经在台湾自己建立了一个全新的文明,这是以大陆文明为基础,海洋文明为根本,华夏正统为核心的全新的文明,如今。萧统以一个胜利者的姿势昂首回到大陆,自然要把已经远远高于大陆平均水准地生产力也带回来,而本就富庶的江南,有了全新的技术和思想,一定能迅速对还被鞑子占领的北方构成压倒性优势。
东汉后期的动荡造成了中国历史上地第一次流民南迁高峰。“永嘉之乱”后,中原大族和百姓再次大量南迁。北方流民陆续南迁,促进了东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到南朝刘宋时,在《禹贡》中被称为“厥田下下”的扬州已呈现出相当繁华的景象。南朝沈约曾叙述江南地区经济的繁荣,感叹:“江南之为国盛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