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章 加一把粗盐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章 加一把粗盐 (第2/3页)

央政府迁都北京,“希望”教育基金会总部从上海迁至北京,在短短半年的时间,助学人数就超过5万人,北京地区筹建当中的“希望”小学就十数所。

    教育不仅仅是把学校建起来,还需要大批的教育工作者,中国目前很多教育工作者都是半道出家。教师队伍参差不齐,为了整顿教育队伍,国府教育部又颁布了一些相关的法律。

    在这个领域依然能看到杨洪森的身影。

    在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各方学者发表意见,就日本模式、欧美模式进行讨论,在孙中山思想的指导下,杨洪森提出了,结合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取东洋、西洋之模式之优点,走一条适合国情的道路?

    什么样的道路才是符合中国国情?那就需要学者们继续探索了。

    美国顾问将美国教育模式带到了中国,美国人在中国办教育那可是有年头了,最初是教会,接着是商人。如美国大富翁洛克菲勒、摩根等对中国的文艺教育等方面都是大笔的捐款。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探掘工作就是由洛克菲勒资助下进行的。

    杨洪森搞教育首先还是为了培养人材,其次廉就是赚钱。

    公立学校实行的是免费教育,政府除了贴钱根本就没有赚钱的时候。

    关键是私立学校,杨洪森极度YD地向小弟推销着精英学院的路线。

    “这样的学院收费一定不少。”

    “钱?庸俗,你们要体会到父母望子成龙的心理。精英学院走出来的学生是什么?是人才中的人才,精英中精英,社会金字塔的最高层中的一员,未来总统,总理,金融巨子,诺贝尔奖项的获得者,……。”

    有的人听到杨洪森的话傻傻地笑了,总理真会瞎掰。

    不管别人怎么想,杨洪森想要去做的事,他就会向着目标走。

    如果真能建起这样一个学院,那些北大算什么,清华又算什么,杨洪森仍然在为没有考入北大、清华怀恨在心,“都怪他们门坎设定太高。”

    如果他们门坎再低的话,那能叫中国最高学府?

    杨洪森不管这些,他否定了主观原因,将一切归结为客观因素。所以在教育体系整顿中,他把北大、清华入学条件的门坎给,……,提高了。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时代在进步,对人材的要求自然是越来越高。

    对于杨洪森构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