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八、一份大礼 (第2/3页)
襄阳知府的脸面。况且,我们并没有在郭府拿到切实的证据,造谣的一样会说我们是‘**加之罪何患无辞’”周景渊有些无奈。
清瑜点头,道:“其实我也理解,不过我觉得跟脸面比起来,让百姓安心更重要。公子何苦为人背黑锅?造谣者把九公子与百姓推到了对立面,如果九公子依然守着皇室那份骄傲的自尊不声不响,岂不是令亲者痛仇者快?”
周景渊听了很为难,在书房里走来走去,拿不定主意。忽然问道:“如果我此时公布,时机好不好?”
清瑜卖了个关子问:“若公子要问时机,容我再问九公子一个问题。查抄郭府,除了想要的证据之外,还有什么收获?”
周景渊于金银财物不大在意,漫不经心道:“除了房契田契,大约有四万两白银吧。”
清瑜追问:“九公子打算怎么花这笔银子?”
周景渊显然没有考虑过,想了想回答道:“按例是查没入库,此时襄阳还有战事,我启奏父皇,充当军费也可。”
清瑜摇头道:“襄阳是富庶之地,府库缺少这笔钱吗?九公子请来他国使者将要调停梁陈战事,军费需要继续投钱吗?如果用在这两个方面,反而坐实了谣言。朝廷就是看中了郭全德的钱此时襄阳的危机,应该用这笔钱,收买人心我建议,给老百姓发银子”
“什么?”周景渊呆住了,自古以来,只有朝廷收税,哪里有给百姓发银子的
清瑜前世看新闻,香港澳门高福利地区没少给居民发钱,那时候就羡慕得很。如今襄阳这么富有,若这笔钱发下去,就直接粉碎了谣言。而且老百姓是最淳朴善良的,谁对他们好一点,心里全是感恩戴德。如果襄王这么做,借花献佛,局面一时就会反转。
周景渊消化着清瑜的话,仔细想来,这么做确实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可是他心里总是没法转过弯来。
清瑜低声道:“虽说‘谣言止于智者’,但是襄阳百姓没有这个智力去判断。所以我更信‘谣言止于得益者’。此时再把郭全德的罪行一公布,大家就好接受得多了。”
周景渊迟疑道:“此事我得与几位大人商量商量,此事闻所未闻,只怕,没那么容易……”
清瑜站起来,低声道:“如果郭全德名下的商铺、田地全部卖掉,那么得来的百万资材,我还有进一步的方法,可以用之彻底稳定民心……”
周景渊哪里想到,清瑜还打着那些不动产的主意。苦笑道:“你今儿是为民请命来了吧?”
清瑜摇头道:“我是为九公子着想。这襄阳,说到底,一草一木都是公子的。眼下,城外那些难民,是一个一触即发的火药桶。如果发生民变,就算威胁不到公子的安危,襄阳的百姓就要遭殃了玉泉庵的明镜大师,筹备着一个募捐法会来赈济难民,却苦于无人响应。如果九公子此时将郭全德的产业卖了,将金银用来支持法会,那么这个随时爆发的危机就能缓解甚至消弭慷他人之慨而成就威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