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五章 无奈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十五章 无奈 (第1/3页)

    在朱宏燚看来,不管是收复失地也好,固守城池也好,首当其冲的需要一只能征善战的雄师,说白了就是需要一支能打仗的队伍可对于明末的官军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战斗力很不怎么样,欺负欺负乌合之众的农民起义军凑合,但一碰上女真人,立刻就怂了,真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

    这样的队伍,唯一的优点,恐怕就像王在晋说的,“边军善走”,也就是传说中的跑路之王这个现实孙承宗也是了解的,所以他才不会像杨稿、王化贞那样,怂恿搞什么正面进攻,大兵团决战他的想法很现实,既然官军野战不行,那么就先不去搞野战但他又决不能容忍放弃几百里国土的逃跑主义行为,所以才创造性的搞出了堡垒战术指望通过堡垒层层推进,一点点的光复国土

    这种搞法看起来似乎也很完美,修一个堡垒刨两亩地,然后再修堡垒,再刨地但是,孙老师可能没想过,修堡垒一点都不便宜,而随着堡垒越修越远,补给线也就越长,而且堡垒不是修个壳子就管用,里面得屯兵但是屯兵又要花钱虽然他也想过减轻负担的方法——屯田但是效果嘛,相对于辽东庞大的军费开支,聊胜于无

    何况,他将十几万大军分散布置在四十七个大堡垒和一百九十二个“台”里大学士督理军务孙承宗奏:“……自八里铺起历宁远城,堡十有二,台六十有六,抵中左为二百七十里,北偏为边,自铁场堡历永安迤□而东,抵椴木冲锦州界,有边堡二十一座……台一百二十六座,地与西虏为邻”,虽然看似圈了不少地,但实际上完全分散了兵力

    试想下,以明军悲催的野战能力,再将兵力分得如此散金兵前来攻城掠地的时候,小一点的堡垒和“台”直接就能踏平,大点的堡垒哪怕就是打不下来,也可以包围起来慢慢打

    这时候明军是去救援还是不救?

    不救,城破人亡,和没修一样救,野战又干不过人家那真是进也进不得,退也退不得,整个一个两头添堵战斗的主动权明显在后金那边,人家想打就打,不想打,抢一把也可以风光的退回去城堡周边可是有屯田的,人家只要收获季节来扫荡一趟,哪怕就是不抢粮食,放把火这一年的屯田就算白忙活了

    说实话,孙承宗的战略让朱宏燚想到了解放战争中的**,因为顾及一座座不能丢弃的大城市,极大限制了战术灵活性,每每被牵着鼻子走,不是被围点打援就是坐以待毙运用孙老师战法的明军又何尝不是如此?几十年后卖国贼洪承畴指挥的松山之战不就是鲜活的例子

    所以孙承宗这种搞法压根就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修城堡看似占据了一时之利,但实际上,防守怎么都是被动的,战斗的主动权始终在人家手里

    想要消灭后金,光靠修城堡了也是完全不顶用地从孙承宗开始,几代辽东经略修了十几年的城堡,修到锦州就再也不能前进一步,怎么也跨不过大凌河和小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