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二章 好大一个坑(一) (第2/3页)
老师准备亲自上场,那作为孙老师天字第一号的好学生,天启当然是欣然应允。于是孙大人便去了辽东,一去就是四年。
在孙老师这次大意凛然的壮举中(确实是太大意了),最郁闷的要算阎鸣泰了,本来经过议会推选(议后、会推、选出)成为了前线总司令(辽东经略),可是代理国防部长(暂掌兵部)孙老师一句话就降级成了巡抚,到辽东去只能给孙大人当跟班不说,没过多久还被孙大人一脚给踹了(撤职调离)。
孙老师此次义举实在出人意料,倘若这辽东经略是个肥缺,估计来自言官的骂帖会把孙老师给活埋了,但这个位置明显是个深坑,所以极少人有表示不满,不过清醒的人还是有的,就在孙大人赴任之时,至少有三个人应该还是清醒的。
第一个就是王在晋,毕竟交过手、掐过架,大家知根知底,老王就是这个位置上下来的,自然知道那里就是个火坑。而经过个把月的交往,老王也大概了解了孙老师的性格。所以心知肚明孙老师这是挖坑把自己埋了;
第二位便是不久前才从山海关视师复命回京的兵部尚书张鹤鸣,这位仁兄在山海关呆过,也明白那里到底是个什么状况;
第三位则是内阁首辅叶向高,叶首辅道行比较深,早在孙大人提出要插手辽东之时他就想拦,可没拦住,以至于追悔莫及(叶公不能挽,悔之无及),随后辽东局势急转而下直至他罢相,所以后来他曾坦言,一提起这挡子事儿那可真是肠子都悔青了。
就整个事情的发展而言,客观的说,孙老师是玩得有点过火了,您老入阁暂掌兵部后,申请去山海关巡阅倒也罢了,关上跟王在晋一番掐架下来也应该知道自己的斤两了,回京后给人家王经略扣个“沉雄博大之未能”的帽子,把人撵走了就算了吧。何必自己把自己给忽悠进去呢?再说作为东林党的新锐重臣,皇帝最喜欢的老师,怎么说留在京城都比跑到边关瞎折腾强。至少魏忠贤歪嘴的时候,你还可以吹风不是。你这么一走,直接就断掉了东林党跟皇帝最直接最有用的沟通渠道,这不是自毁长城是什么?
可惜的是当时孙承宗没有想这么远,高高兴兴意气风发的就来了辽东。结果等干了一段时日缓过劲来,清醒了想回去可就不容易了。当然最关键的还是辽东确实是个烂摊子,哪怕就是孙老师亲自上马也管不好。更何况孙老师的开门红还差点办砸了。
孙老师是天启二年六月底抵达山海关来巡阅,然后和袁都督一干人酝酿了个驻兵宁远救援十三山的馊主意,本来在历史中一到九月这个计划便彻底破产了,十三山沦陷,山民全部被后金掳掠而去。好在如今平地里跳出了个朱宏燚,一顿王八拳解决了鞑子,顺带帮孙老师将这个纰漏给堵上了。但是另外一个纰漏朱宏燚可就鞭长莫及了。
没错,孙老师还遇上了两件更倒霉的事,一是遭了雷劈,二是炸了万斤火药,所以不得不写了个检查,说得好像是遭了天谴一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