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七十一章:滕王阁上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七十一章:滕王阁上 (第2/3页)

三年一次的会试之期,俗称大比之年,同时这会试又是在三月举行的,被称为春闱。所以按理说,钱平此时就应该身在北京才对,怎么却跑到这南昌来了呢?唐宗周知道钱平为了生计,这几年一直在江宁,也就是南京的两江总督衙门当幕宾,两人时常还有通信,但为什么他会在此时来到这里呢?这可让唐宗周大『惑』不解了。

    钱平走到唐宗周面前,拱拱手说:“养浩,打搅了你的诗兴,罪过罪过,我不说什么了,你先把诗写完再说吧。”

    唐宗周皱着眉头说道:“你这么横闯进来,我哪里还有什么诗兴?到底怎么回事?你为什么没到北京去?难道出了什么事吗?你不给我讲清楚,我可没心思去做什么诗了。”

    钱平笑了:“你怎么了,我这不是好端端的吗?有什么可让你忧心的?”

    “好端端的你为什么不去北京,跑到我这里干什么?”

    钱平笑了笑:“去了也是白搭,这几年我的书法毫无进益,所以今年的会试我还会名落孙山的。”

    原来,这科举考试自从明代以来,一直都是以四书为考试的范围,五六百年下来,从中央到各省、府、县各级考试都拿四书里的话来当考题,成千上万次的考试早就把四书从头到尾都给考烂了,对于全国各地的举子们来说,不管出什么题,他们都成竹在胸,驾轻就熟,保证都可以写出花团锦簇的八股文章来。这样一来,就让主考官们犯愁了,因为大家的文章都很不错,实在难以分出高低,于是他们就只好从其他方面来考核,而这书法就成了比试的关键。书法好,再加上卷面整洁的试卷才有能得到青睐,才会有考中的可能,一个本来是比试文字功夫的考试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一场书法比赛。

    而钱平这个人却有些奇怪,他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什么经史典籍、天文地理,诗词歌赋、阴阳五行等等各种学问无不精通,无不擅长,堪称当世第一等的人才。然而,他却偏偏在书法方面是个短腿,唯独就是难精此道。他的书法虽不能说拙劣,但比起其他读书人来明显要逊『色』一筹,这样一来,在科举考试时,钱平可就吃了大亏。因为那八股时文让他的满腹经纶都无从发挥,而书法又不过关,这样一来,钱平的科举之路就格外艰难。他参加了四次乡试才考上举人,又参加了两次会试都名落孙山。因此现在他只能靠着给人家当幕僚来混口饭吃。

    对于这些,唐宗周都十分清楚,他轻轻地一拍桌子说道:“你好糊涂,多参加一次会试就多一次机会,你怎知那考官中没有个慧眼识珠的?朝廷的考官不比地方上,人家还是别具慧眼的。你只要在文章上多用些功夫,一定会有机会的。”

    钱平微笑道:“这八股时文自明代中期开始独尊于科场,到如今三百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