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〇一章:初临战阵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百〇一章:初临战阵 (第2/3页)

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如果保不住南昌,保不住洪大人,咱们再怎么练兵也是白搭。”

    于是,这支人马就开拔上路了,向着南昌进发。唐宗周曾经分别见识过共和军和清军的行军速度,对于共和军的行军能力他是佩服不已,这次练兵他十分重视训练行军能力,几乎每天都要拉着队伍在外面走上十几里。这些努力都没有白费,民团的行军速度比起绿营来,那可是快多了,虽然还没有达到日行百里的标准,但一天下来七八十里还是能做到的。

    就这样,他们走了三四天,就来到了南昌城的附近,这时接到了洪亮吉派人送来的消息,共和军大约两万人马,一路杀来,已经占领南昌北部的永修,距离南昌也没多远的路了。唐宗周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把汤守谷等人找来商议了一下,大家一致认为:必须绕到南昌城北,背城而战,尽管是寡不敌众,但也要和敌军*到底。

    计议已定,唐宗周就下令全军出发,到南昌城北筑垒防御,无论如何也要守住南昌城。正在这时,忽然有一个军校跑来报告说:“唐大人,外面有一个乞丐,说是有破敌的良策,说什么也要来见你一面。”

    唐宗周一愣:“一个乞丐居然会有破敌的良策?真是奇怪,带进来我看一下。”

    于是,军校跑了出去,没多大功夫就带进来一个鹑衣百结、蓬头垢面的乞丐。这个乞丐看到了唐宗周,便立刻跪下磕头:“唐大人,小的给您请安。”

    唐宗周好不诧异:“你怎么知道我是唐宗周?”

    那个乞丐说道:“唐大人,您忘了,我原本是您治下的草民啊。您不是在湖北郧阳均州府当过知州吗?我就是湖北均州人啊。大人,我姓王,叫王延恩,我父亲叫王益之。我们都和大人见过面,所以才能认出大人您来。”

    原来,这个王延恩在郧西茅山一战之后,总算是逃脱了一条『性』命。但是由于他事先典押了家产,在郧西县组建团练,结果茅山之战失利后,他血本无归,所有的田产宅院都被债主没收了。他的老婆也回娘家改嫁了,只剩下他孤零零一个人,求告无门,只好靠给别人帮工为生,变成了一个穷光蛋。然而,他心头对于白莲教的刻骨仇恨却始终没有泯灭,他无时无刻地不梦想着要把白莲教徒斩尽杀绝。无奈白莲教的声势越来越大,战斗力越来越强,居然连南京都打下来了,王延恩想报仇也找不到机会。后来,他来到荆州一带帮人做事,听说当年的均州知府唐宗周正在组建团练,要与白莲教决一死战。虽然当年唐宗周曾经狠狠地教训过他们王家,但王延恩却认为唐宗周是个有魄力、有才能的干吏,由他出面组建团练,一定练成精兵,打败白莲教。因此,他不顾一切地辞了工,要到江西来投奔唐宗周,无奈他手头没有盘缠,只好一路乞讨,好不容易才来到了南昌。到了南昌,他就听说白莲教的兵要杀过来了,又听说唐大人在抚州练就了精兵就要来救南昌了。听到这个消息,王延恩不由得心中一动,于是,他动身向北,直奔着白莲教共和军来的方向而去,进行了一番侦察,发现了一个战机,于是,他便急匆匆地赶回南昌,来找唐宗周。

    唐宗周听了王延恩的话,用心想了想,想起当年自己在均州为官时,曾经处理过一个姓王的举人强占民田的案子,那个案子的主人公之一就是前不久自己的救命恩人黄世良,难道这个姓王的人就是当年的王举人或是他的家人吗?

    王延恩说:“唐大人,我父亲王益之和全家老小几十口人都被逆贼龙汉青率领的白莲教匪所杀害,小人与白莲教有不共戴天之仇啊!这次小人听说教匪要来攻打南昌,因此特意北上去刺探教匪的军情,结果发现了教匪们的一个破绽,如果唐大人能乘势进兵,则教匪必破,南昌可保无虞。”

    唐宗周有些半信半疑地说:“你到说说看,教匪有什么破绽?”

    王延恩说:“唐大人,小的前两天迎着教匪北上,仔细观察,发现教匪乃是水陆并进,陆上人马全靠水上补给。小人耐心寻查,终于发现了教匪的囤粮之所,是在德安境内,鄱阳湖边一个叫横塘的渔村。小人到那里曾经认真查看过,那里有教匪囤积的粮食、火『药』、铅子等军需,都由船只从湖上运来,存放在那里。而且居小人的观察,由于教匪屡战屡捷,所以骄矜异常,在横塘的守御十分松懈,防守的兵力连一千人都不到,而且没有修筑营垒,只是将各类军需随便地存放在了百姓家的院子和仓房里。大人,如果您派一支锐卒,乘隙直进,烧毁教匪在横塘囤积的军需,则教匪势必大『乱』,我军可乘势破之,此乃曹『操』乌巢破袁绍之法,恳请大人采纳。”

    听了王延恩的话,唐宗周沉『吟』了一下,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