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〇四章:勇夺贺胜桥 (第1/3页)
第二天一大早,额勒登保就听到亲兵向他禀报,贺胜桥那里打响了。他犹豫了一下,决定自己还是到前敌去看一看,尽管他知道以唐宗周手下的区区一万人马去硬碰敌方的森严壁垒凶多吉少,但是他还是存了一个侥幸心理:万一要是能打胜仗呢?那样的话,他这个最高指挥官亲临前线,功劳岂不就都是他的了。
额勒登保在亲兵的护卫下,来到了贺胜桥前的桃林铺一带,远远的他就听到有无数火器的轰鸣声不断传来,空气中似乎也弥漫着火『药』的气味。他发现了杨遇春和杨芳的人马,他们果然都停留在原地没有任何行动,只是坐视唐宗周的人马去与敌人死拼。
额勒登保与杨遇春会面了,两人寒暄了一下,杨遇春就冷笑着对额勒登保说:“我还以为这位唐大人是诸葛亮转世呢,今天这么一看,他连赵括都不如。人家赵括还知道调兵遣将、排兵布阵呢,可这位唐大人好像是个放羊的出身,居然带着人马一股脑地就拥上去了,后面连一个人都没留。从古至今有这么打仗的吗?”
额勒登保一愣,有点没搞明白杨遇春的意思。杨遇春笑着对他说:“大帅,请随我来。”于是两人策马跑上了一处高坡,杨遇春拿出望远镜说道:“大帅,你来看,看看这世上难得一见的战场。”
额勒登保从望远镜里一看,不由得惊呆了,在望远镜里,他根本看不到唐宗周自己的阵地在哪里,也看不到一个他的民团士兵,只是看到在前面的山间树丛里,在一片片水塘间不断有硝烟四起,不断有火光闪烁,偶尔还能看到一面面旌旗在茅草丛中时隐时现,耳朵里可以听见一阵阵的呐喊声、火器的轰鸣声,显然在对面的山石树林里正在进行着一场殊死血战。他忍不住向杨遇春问道:“唐宗周呢,他在哪里?”
杨遇春嗤地一笑:“他也上去了。嘿嘿,这哪里是两军交锋,分明是乡下人在打群架嘛。我看咱们该准备写折子为唐大人英勇殉国而请求朝廷褒奖了。”
额勒登保并没有心情开玩笑,他死死地盯着前面的战场,心中好像感悟到了什么,蓦然,他的心里豁然开朗,不由得一拍大腿,大声叫道:“唐宗周真乃英才也!”这一声把杨遇春吓了一跳,愣愣地看着他『摸』不着头脑。额勒登保转过头对他说道:“你不晓得,这才是唯一可行、唯一正确的打法。”
“啊,真的?”杨遇春不由得一愣。额勒登保激动了起来,他兴奋地搓着双手说道:“看来今日这一仗胜利在望了。”他喃喃自语着,忽然又抬起头对杨遇春说:“杨镇台,你也要准备带领本部人马冲上去了。”
杨遇春一惊:“大人,我听说,和中堂曾经传话……”
额勒登保把手一挥:“不要管那些了,能打胜仗才是最要紧的。等一下,你和杨芳都带着人冲上去,一定要把贺胜桥拿下来。”
杨遇春说:“大人,还是再看一看吧,像唐宗周这么个打法,我心里可实在是没底啊。”
过了一会儿,四川副将杨芳也过来了,他也主张看看再说,结果数万绿营清兵就在后面当起了观众,静静地观看唐宗周的靖卫军在前面浴血厮杀。
这一场恶战好不惨烈。唐宗周和连国杰等人事先连遗嘱都写好了,然后便各自带领着一支人马向着共和军的阵地不要命地猛扑了过去。共和军在这里构筑阵地进行防御已经有大半年的时间了,阵地用固若金汤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再加上在此防御的士兵有一万三千多人,比唐宗周的人马多,这样以多防少,又有完善的防御阵地,真的是稳『操』胜券。面对着蜂拥而来的靖卫军,共和军官兵们沉着地发『射』火器,把他们打得人仰马翻。
唐宗周已经换上了一身短衣,他手执腰刀,身边跟着千余名靖卫军。他向四周望去,到处都是一丛丛的茅草,根本看不到自己的友军在哪里。但这都不重要的了,重要的是自己这里拼命地攻上去就行了。唐宗周高举着腰刀喊着:“弟兄们,上啊,今天便是我辈杀身成仁之日,上啊——”
靖卫军的士兵们呐喊着,高举着刀矛奋不顾身地向着共和军的阵地冲去。在战前,唐宗周又向全军士兵灌输了一通忠君爱国、保家卫道的道理,自从南昌之战后,他已经尝到了控制士兵思想的甜头,从那时起,他几乎每天都要向士兵们宣讲他的那套理论,而且考虑到士兵基本上都是文盲的特点,他还找人将那些大道理编成了鼓词,让士兵们传唱。几个月下来,士兵们的思想觉悟果然大为不同了,几乎人人都能讲出几句忠君爱国的道理,都能说出些白莲教逆天悖伦的恶行,全军的士气十分高涨,大家都以能够为国尽忠效命为荣,因此战斗力就变得异常顽强。
在绿营官兵中,是从来也没有什么思想教育的,所有的官兵从上到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