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二十八章:催命圣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百二十八章:催命圣旨 (第1/3页)

    当罗清皋带着人马杀进进贤县城之后,他吃惊地发现战斗还远未结束,原来,杨天保早就做好了一旦城墙被突破后如何应对的准备。他利用穿越城中的一条小河建立好了第二道防线,这条小河既不宽也不深,最深的地方也只能齐腰,杨天保命令士兵们将河水最浅的地方尽量挖深一些,同时削好了无数支锋利的竹签,深埋在水底,形成了一道屏障。在他看到城墙已经无法坚守的时候,便果断地将队伍撤了下来,一直撤到了小河的对岸,在撤退的同时,又将河对岸的房屋一律烧毁,最后又将几座渡河的小木桥也烧掉,这样一来,他就和忠孝军改为隔河对峙了。

    罗清皋指挥着人马想要渡河前进,结果很多士兵都丧命在竹签之上,他想搭桥,但对岸的共和军顽强阻击,根本办不到,只好无可奈何地看着对岸敌人一筹莫展,同时将情况向唐宗周报告。

    唐宗周知道后也是大吃一惊,他匆忙地赶进了城里,到了河边一看,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心中暗暗地佩服杨天保真是天才,佩服他有勇有谋,竟然能在如此的绝境中想出绝妙的办法,硬是能坚持下去。他看着这条比山间小溪也宽不了多少的小河,心中不禁发起愁来,已经打了十几天了,还是无法全歼杨天保的人马,就这么耗下去,自己的人马伤亡惨重不说,而且时间长了,战局会发生难以预测的变化,毕竟夏震山那里还有数万大军在虎视眈眈,自己如果不能速战速决的话,那么战场的主动权就会易手,会让敌人反过来牵着他的鼻子走。想到这里,他把罗清皋叫来说道:“继续猛攻,一定要在两天之内渡过这条河。”

    一向勇猛的罗清皋也显出了满脸的苦相:“大人,我……我手下的弟兄都快打光了,实在是力不从心啊。”

    唐宗周紧皱着眉头,想了想说道:“那好,你先带着你的人下去歇歇,让星羽他们上吧。你们把南昌当地的团练补充进来一些,尽快上阵,要快,咱们拖不起,一旦拖下去,只怕会生出什么变化来。”

    要说这唐宗周的预感还是真灵,对他不利的变化果然出现了。

    原来夏震山指挥着数万精锐向着武昌一路勇猛地冲杀了过来,结果把镇守在武昌的额勒登保吓得不轻,他连忙向唐宗周求援,但唐宗周根本就不理睬他。额勒登保又派人用六百里飞骑向北京告急,恳请皇帝向唐宗周下旨,要唐宗周来救援自己。

    告急的军书犹如雪片一般飞上了乾隆与嘉庆两位皇帝的御案,他们两个人一时也拿不定主意,因为唐宗周也上书到了他们这里,在奏折中他详细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对于夏震山向武昌的进攻,应该由额勒登保的人马来负责抵御,即使抵御不住,将武昌放弃也没有什么,武昌又不是没有被占领过。现在他包围了共和军一个师,如果能将其消灭掉,那么比守住武昌更有意义,因为敌人的精兵有限,一旦消灭掉一部分,敌军就很难补充,这样的仗多打几个,共和军就无力再战了。

    面对着唐宗周和额勒登保的不同观点,乾隆和嘉庆一时也难以定夺,只好把军机处的各位大员们都召集来,大家集体商议对策。于是,在圆明园的勤政殿里,一场御前会议便召开了。

    乾隆照例倚靠在炕上,嘉庆站在一边,军机大臣们跪在地下,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了起来。

    王杰是赞成唐宗周的意见的,他认为如果能将进贤县里的共和军全歼,比救援武昌更为重要,他对两位皇帝说:“老奴听闻在进贤县内的贼兵将领名叫杨天保,乃是龙夏二贼手下的第一勇将,所部最为精锐,向来都是我军的大害,如果能一战将其殄灭,等于断贼一臂,远胜过保住武昌。”

    兵部尚书庆桂说:“王大人所言甚是有理,只是这样一来,额勒登保所部就会大受损失。如今贼兵已经占据了黄石、鄂州,并且在分兵包抄汉阳、汉口。如果稍有不慎,那额勒登保所部的数万人马也可能会被夏震山包围,全军尽墨啊。”

    其余的几位大臣又说了几句,大家各有各的观点,谁也说服不了谁。乾隆发现和珅跪在那里一直没有说过话,便问道:“和珅啊,你是怎么看的,咱们到底该怎么打这一仗啊?”

    和珅斜睨了一眼侍立在一旁的嘉庆,对乾隆说道:“奴才以为,唐宗周其心可诛,他是故意要让额勒登保全军陷入绝地,这样一来,江南一片土纵然不姓龙也要姓唐了!”

    和珅的话仿佛在屋子里打了一个炸雷,众人的心里都不禁是一阵强烈的震撼,乾隆的老脸登时就变成了酱紫『色』,就连嘉庆的脸上也不由得一阵抽搐。这时,福长安在下面连声附和:“和中堂所言极是,那唐宗周以全军的兵力攻打一个小小的进贤县,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