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催命圣旨 (第2/3页)
了这么多天都没有将敌军歼灭,由此可见他是在故意拖延,其目的就是想让逆贼夏震山将我大清的精锐一网打尽,然后他好效仿朱全忠和李克用借剿贼之机拥兵自重,做一个割据的藩镇。”
这些话深深地刺入了乾隆和嘉庆的心底。额勒登保的那些绿营兵虽然战斗力不太强,但毕竟是清廷最有战斗力的部队之一了,一旦这些人马被消灭掉,那么在江南能用来抵挡共和军的就只有唐宗周这么一支带有私人『性』质的军队了,而这样的军队是满清朝廷绝对信不过的。满清朝廷的如意算盘是让唐宗周去与共和军厮杀,然后让额勒登保的绿营兵取渔翁之利,现在渔翁做不成了,剩下的忠孝军和共和军不管谁获胜,都是清廷所无法接受的。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即使是嘉庆也不会再去支持唐宗周了。
乾隆坐起身来,恶狠狠地说道:“传旨,传严旨,要唐宗周立即前往武昌救援,否则即以叛逆论处,我就不信,他现在就敢公然抗旨。”
嘉庆说:“儿臣这就去拟旨,然后以六百里飞骑送到江南。”
过了没几天,一道以嘉庆皇帝名义发出的圣旨来到了唐宗周的军营。圣旨中这样说道:“……唐宗周顿兵于进贤弹丸之城,坐视武昌落入贼手,朕殊不可解。着尔唐宗周立即督率本部劲旅前往武昌救援,限七日内赶到,如有违者,朕必饬之以国法……”
唐宗周跪在那里,听到了这份严厉的圣旨,身体不由得战栗了起来。此时,他又经过了十天左右的血战,终于突破了杨天保沿河设置的防线,杀到了河对岸。而杨天保依然拼死顽抗,不肯屈服,他利用城中一些坚固的建筑物,在里面顽强坚守,虽然已经被忠孝军分割成了几个小块,但还是各自为战,坚守不降。偏偏这几天又赶上江南的梅雨季节来到了,每天都是阴雨连绵,毫无休止,唐宗周想用火攻之法攻克这几个最后的据点也无法办到。他正在这里想办法,这份圣旨来到了他的面前。
怎么办,该如何面对这份圣旨?唐宗周随即和几个部下讨论了起来,连国杰和罗清皋、方佩纶等都认为,进贤的战斗已经到了最后的时刻,只要再努一把力,就可以将杨天保的残余兵马全歼了。因此,应该不惜违抗圣旨,在这里继续打下去。然而,汤守谷却说道:“唐大人,这份圣旨的措辞可说是前所未有的严厉,如果咱们违抗的话,今后怕是要被作为反贼看待了,最起码皇上也会撤了您的官职的。如果您没有了官职,今后咱们要想再有所作为,怕是也难了。我看还是赶快去援救武昌吧。”
方佩纶说:“武昌的情形根本就不像额勒登保说的那么危殆,他要是坚守的话,我看再顶上一个月也不成问题。皇上这道旨意实乃『乱』命!”
汤守谷说:“不管什么命,咱们都不能违抗啊,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唐大人,我看咱们还是分兵两处,一部留在这里继续攻打杨天保,另一部去救援武昌。”
连国杰说:“咱们从一开始就竭力避免分兵,结果现在还是要分兵,这岂不是正中了敌人的下怀?”
唐宗周长长地叹息了一声说道:“不想分也得分啊。如今没有什么好办法,只能尽人事而听天命了,星羽,我给你留下一万人,再加上南昌的绿营还有附近各县的民团,一共两万余人,继续攻打杨天保的残部,一定要把这个家伙给我解决掉,要是让他跑了,咱们这一万人左右的弟兄就白死了,实在是让人不甘心啊!其余的两万人马跟我去救武昌。皇上规定咱们在七日内到达,那咱们只能走大路到武『穴』,然后在那里乘船去武昌了。”
方佩纶说:“如果贼兵回师于半途夹击,例如在德安至瑞昌之间的山地预先设伏,我军如之奈何?”
唐宗周说:“走一步看一步吧,行军多加小心,事先多派哨探,只能这样做了,倒是你在这里,要小心杨天保困兽犹斗。”
就这样,忠孝军被迫分成了两部分,按照嘉庆的旨意北上救援武昌。此时,梅雨期到了,天天都在下雨,道路泥泞难行,而圣旨催『逼』得又紧,唐宗周只能督促全军加快前进,甚至于连一些必要的侦察都来不及进行。
走了两天,过了德安,大军向着瑞昌进发,这一带乃是幕阜山的区域,山路十分难走,天上又下着雨,望着道路两侧莽莽苍苍的山势,唐宗周的心里不禁升起了一种不祥的感觉。他急忙传令,要在前面开路的罗清皋多派出几路哨探,一定要察明前面没有敌人时才能前进。
命令刚刚下达出去,殿后的连国杰就派人来报告:在队伍的后面发现了几股敌军的踪影,他们只是悄悄地跟在后面,并没有攻击的意思,到底想干什么还不清楚。唐宗周听了,不由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