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六章 陈子壮 (第3/3页)
没说过一样:“三饷需废,若不废百姓造反愈烈。朝廷不是没钱,而是钱不在国库。闯贼攻陷北京,拿住官员索要银钱,得银两千余万两。其时国库存银多少?不过三百万。”
“你的意思是停征三饷便可消除?”太简单了吧,若你真是这么浅薄,我就该请你回家了。不过是一大明时代愤青……啊,不是,中年而已。
陈子壮面色一肃:“当然不止如此,停三饷不过是第一步。真正的根子还在与我朝的税赋,若不改革,是无法杜绝的。”
“说说。”
“王爷,朝廷的税赋根本来自与田税,其后有商税、番舶抽分、钞关税、竹木抽分、盐课、酒醋税、僧道度碟银、户口食盐钞、渔课等等,可根子却在这田税之上,可以说,我朝的田税十分需要完善。”
听着这一大串税收,朱慈煃也是一惊。有这么细致吗?这税种真是让人目不暇接啊。只是大明使用数百年的田税他居然说不健全,有点意思:“你的看法?”
“当今田税收取,太过于繁杂,此弊端一;地方税收实施者无监督,此弊端二;田赋折算各地不同,或折银、或折布、或折铜钱,此弊端三;田税收取者无定员,此弊端四。”
“具体。”朱慈煃对于大明的税收还真没有研究过,反正萧无也在一边,这小子是不是胡说八道也有人分辨。
陈子壮古怪的看了朱慈煃一眼,在联想到这位王爷的名声,只好耐心说到:“我朝征收田赋,却分上田、次田、山田等类,每类税收不同,这样不但繁杂,也容易给人机会偷梁换柱。种上田而以次田收税,易让人逃税。而我朝地方官吏稀少,田赋皆由各县办理,而一县之中,自县令以下,仅有县丞、主簿、典史三位正官。一县之地,人丁上万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仅以如此少的官员去管理这税收,难免会有缺失。甚至被地方豪强买通,更容易让人逃税。”
这也太夸张了吧,一个县就有四个正职,那还不累死?朱慈煃心中也是腹诽,怪不得大明的官员要贪污呢,四个人管这么大一摊子,却没有多少钱拿,这在不贪污一点对的起自己当牛做马的干活吗?是我的话我也贪污…………
他可是知道,很多朝廷官员的俸禄是以实物的形势发放的,而且就大明官员的工资水平,那里够做官,只够一家人吃饭而已。这样在不贪污,那里来的钱接待宾客?那里来的钱讨好上司?不贪污才怪。
却听陈子壮继续说到:“而田税的收取没有监督机制,全由地方官掌握。什么样的田,缴什么样的税赋全由他们掌握。而同时,上缴的形势也全由地方官掌握,有的直接收取粮食,有的折合为棉布,有的折合为银两。这个问题开国之时倒是有一定的应对,以大明宝钞的形势弥补,可惜大明宝钞的信誉度…………唉,不提也罢。”
这下朱慈煃也来了兴趣,他倒想了解一下这位大明的经济学家的本事:“先说田赋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