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七章 田赋论 (第1/3页)
陈子壮叹了口气继续说到:“因为宝钞的信誉破产,现今各地折合方式不一。可不论如何折合,都有损耗。收粮食者,以谷物的干湿为损耗,米粮运到目的地,晒干入库,则损失八分五;这八分五自然会多征收到百姓头上,即所谓的漂没。”
八分五?那就是8.5%,这比例还不小啊,接近十分之一了,莫名其妙的多十分之一,不过这也没办法,朝廷可不会管这个事情,只看数额。
“王爷,这粮食的折损还算是少的,而折银折合布匹则更多。唯有折铜钱是最合适的办法,可惜这个办法却无法实施。这各地的折算方式不一,没有监督也还只是一部分原因,更大的原因是摊丁入亩。”
正想问为何折合铜钱这个办法不成的朱慈煃也没有发问,只是倾听,这里面的门道确实是很多啊。
“至于这丁役之事,王爷,老夫便举个例子来说明吧。”陈子壮决定不要说太麻烦的东西,怕这位小王爷不明白:“便以南直隶休宁县为例吧,泰昌二年,休宁县正赋折银16010两,其中田赋13785两,丁出7559两。”
这两项相加不是21344两嘛?怎么正赋只有16010两?
看着朱慈煃疑惑的目光,陈子壮解释了起来:“王爷,这总额确实是21344两,但是本应收的也确实是16010两银子。多余出来的,皆为损耗以及差役。天下的税赋是要解运到北京或者南京的,而路上的损耗也会被摊入田亩以及丁出之中,所以百姓实际缴纳的是21344两,而不是16010两。”
顿了一下,陈子壮继续说到:“在说这押运机制吧,也很麻烦。这田赋不是收上来就完事,押运也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便拿同年山西临汾县的押运来说明吧。临汾县以粮食实物为税收,总计56801石粮。当时的分配情况也很复杂,收粮之后,第一期税粮向边军运输21000石,而后存留当地卫所用粮1100石…………”
又顿了一下,扫了朱慈煃一眼才说:“留存宗藩禄米27551石,留存1000石生员禄食,剩余6000石转运到府以及支付官员禄米。”
朱慈煃也一时无语,他作为明朝藩王的一员,早就知道藩王的禄米占据了相当大的支出,现在听这位说起具体数据,才意识到有多么的可怕。这一县的税收,藩王的禄米占据了48.5%,这还啥都没干呢,一半税收先没有了。怪不得这陈子壮面色这么古怪呢,也害怕自己作为藩王有所抵触吧。
“嗯,尽管说,可有什么解决办法?”
见朱慈煃没有什么反应,陈子壮也放开了胆子:“王爷,其实我大明的税收是比较低的,百姓完全可以承受的起。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其时一亩地征铜钱110文,差役铜钱20文,丁一人。以北方普通田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