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七章 田赋论 (第2/3页)
而计,亩产一石也是很容易的,而普遍米价为一石一两银,130文不过是收入之十一,这样的税赋是大家都能承受的,只是后来这法子却无法贯彻。”
“原因?”
陈子壮呵呵一笑:“原因多了,既然王爷有兴趣,老夫也就腆着脸讲解一下吧。这个问题首先是朝廷的政策,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我大明之财,不在民,不在国库,而在官吏大户手中,为什么?就是因为这田赋上的漏洞,太容易让官吏与地方豪强钻空子了,这些消失的钱财又转嫁到了普通百姓身上,所以他们的税赋越来越重,几达不可承受之地步。
而后,就是因为朝廷的铸币机制十分的不健全。单以铜钱论,每人每年便需要铸造五十文新铜钱才能保证铜钱的流动保持正常。可朝廷之上,却无人重视这个事情,从没有一年铸造的新铜钱足够使用的。这铸造的铜钱尚不足本国使用,却大量的外流,周边小邦往往以我大明铜钱为通行货币等等原因造成了大明铜钱不足的原因。也正是因为铜钱不足,这田税折合铜钱的办法也就无从谈起,本是最合适的办法,却无法实行,奈何啊…………”
端起水喝了一口,陈子壮继续他的经济观:“我大明铜产量不足,使得铸钱耗费太高,也使得朝廷无奈。虽然现在是金、银、铜钱并行,可银与金毕竟少,交钞才大行其道。现在世人多在家中埋藏金银,更使得流通的金银少了,这更体现了铜钱的重要性,这大多百姓是赚取不到什么金银的,铜钱才是根本。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解决铜钱铸造的问题,当有充足的铜钱流通于市的时候,这金银的重要性就会降低,这税赋的收取才能有统一标准,这许多弊端才能有堵住的可能性。只可惜,这铜钱铸造,因为造价的问题,却基本被搁置,每年铸造的新钱根本不够使用。”
“通货膨胀的问题呢?”朱慈煃随口说出这一句,却让陈子壮愣了好一阵子。朱慈煃只要解释到:“朝廷没有节制的铸造货币,那东西越卖越贵,那铜钱不是越来越不值钱,那不是帮倒忙?”
陈子壮哈哈一笑:“王爷这个考虑确实是有道理的,只是您不必担心这个问题。就说我大明的人丁,去年黄册大造之时,全国有八千七百余万人,可实际上呢?这造黄册很多地方根本就是敷衍了事,上百年了这人丁数就没变过。而老夫以食盐的消耗推断,崇祯元年我大明的人丁是一万万五千万,只多不少。虽然这些年战乱频繁,灾荒不断,可也少不出一万万之数去。王爷您算算,这样一年需要铸造多少新铜钱?我大明有这个能力每年铸造出这么多新铜钱吗?”
一亿人口,每人50文,那就是五十亿个铜钱,神啊。若不进入工业时代,一年想铸造这么多铜钱,那根本就是痴心妄想…………看来确实是不需要担心通货膨胀的问题,因为根本没有那个铸造能力去发动。
“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