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解决方案 (第2/3页)
除了暴风雨的天气,应该说,至今为止,这边的信息每天都会通过信鸽传送到皇祖父那里。不过皇祖父倒是很少通过信鸽传来信息。
茅庚看完译稿,思索了一阵,便差人去请茅庚。
茅庚见到皱着眉头的赵抦,心说这位皇孙也许又遇到什么难题了。
“茅庚啊,铜钱之事,在临安闹得纷纷扬扬,你如何看?”
茅庚此前也读过袁燮的《货币战争》,这里面必定是文元在搅乎,好吧,后来文元又飞鸽传书,说《大宋京报》也卷进论争中来了,这一期登载有“货币人民战争”论述的《大宋京报》还在路上,不过大致的论点茅庚是知道了。靠!伍根毛是谁?文元?韩侂胄?自己的弟子?甚或是赵抦?
“国公明鉴,在《大宋京报》上议论货币战争的伍根毛,那可不是我。”
茅庚赶紧撇清自己。
“茅庚啊,是不是你写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对于铜钱之弊,要有一个行之有效的对策。你看,韩大人放开收购铜料,结果呢,不法之徒就销熔铜钱来凑铜料,拿铜料跑到韩大人那里换指标。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我们当然不是要别人销熔铜钱,但据说,销熔铜钱之后,铜料都来了特区。这一次铜钱风波,特区有推波助澜之嫌,你又怎能置身事外啊!你知道不知道,连我也受你牵连呢!”
赵抦摆明了是要先给茅庚足够的压力,不过茅庚不认为这是自己的责任。
“国公啊,朝廷那么多铜场,多产铜料又不是甚么难事,特区所用铜料,多半都是用于官营的营生,若要杜绝销熔铜钱的铜料进入特区,那便由朝廷从铜场专供铜料就行了。”
赵抦闻言,也知茅庚所言不虚,大宋的十一处铜场,其实产铜的潜力还是有的。这十一处铜场是,韶州岑水(在今广东省曲江、翁源县)、潭州浏阳(在今湖南省浏阳县)、信洲铅山(在今江西省铅山县)、饶州德兴(在今江西省德兴县)、建州蔡池(在今福建生建阳县附近)、婺州铜山(在今浙江永康县)、汀州赤水(在今福建省长汀县)、邵武军黄齐(在今福建邵武市附近)、潭州矾山(在今湖南省浏阳县附近)、温州南溪(在今浙江省永嘉县)、池州铜山(在今安徽省铜陵市附近)。
其中韶州岑水从事采矿炼铜的人曾经就多达十余万,所产铜料数量之大,连官府“已患无本钱可买”。
“可是,铜场也有难处,铸钱用铜须得控制成本,官府收购价格高不上去,铜场无利可图,百姓视铜场坑冶为畏途,铜场炼铜者业已寥寥无几,产量一降再降,如今连铸造铜钱都不敷使用,只怕难以供应特区如此急速增长的用铜。”
赵抦说的也是实情。
岑水铜场北宋时仅仅胆铜一项年产就达八十万斤,而如今所产胆铜铜料还不到过去的一成,目下岑水只产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