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章 父子夜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章 父子夜话 (第2/3页)

刀霍霍,开战之事已是不可避免!”

    “中央和日本不是已经达成协议了么,而且日本国内也发生了经济危机,而且还发生政变,政局不稳,财力窘迫,这种情况下,日本人那什么开战?就凭这些陈年旧事,你就敢断定日本要开战,稚子狂论!”

    陆守荣淡淡的回了一句,神色越发的不耐。

    二二六政变和日本的经济危机在国内被报道以后,认为日军在三五年内不会对中国开战已经成为国内的主流共识,甚至连宋哲元也曾公开表示,只要中央何梅协定,不给日军以借口,平津一带三五年内不会有战事。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也是转嫁经济危机引发社会矛盾的最好手段。日本政局越是不稳,内阁越想通过战争转嫁国内矛盾,民国二十年,日本若槻内阁也同样面临经济危机和政局不稳,随后关东军制造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民国二十一年和民国二十二年,日本斋藤内阁同样面临下台危机,可日本制造了热河事变,攻占了长城沿线,由此可见,以政局不稳和经济危机来判断日本不会开战,不过宋哲元一厢情愿下的自欺欺人!”

    陆文青慷慨激昂的说完话,书房内的气氛却有些沉默,陆守荣眉头紧皱,一手端着茶杯一手拿着杯盖不停摩挲,似乎一时间消化不了陆文青这一番话给他带来的震撼,不时倒吸一口凉气,平日里在陆文青面前的威严庄重都有些维持不住。

    “但。。自去年以来,日本确实并未挑起任何战事,连两个月前傅宜生在绥远和蒙古德王大战月余,日本人都没出兵参与,连北平城内亲日的几家报社都说日本人对目前平津的现状十分满意,并无挑起冲突的意图。”

    思索良久,陆守荣不得不承认儿子说的话有道理,但他心中还是有些不解,于是开口问道。

    德县地接冀北,从平津到济南之间来往的政要富商都要途径德县,陆守荣作为商会会长,自然免不了要迎来送往,因此对平津的消息了解较为及时。

    “汉奸的话也能信?如果日军真的不想挑起冲突,那为何会强占丰台?日本人早已算准宋哲元无心抵抗,只想保存实力,不然怎会用一个中队就敢驱逐驻守丰台的一个团?”

    陆文青冷哼一声道。

    陆守荣皱着眉头,没有说话。

    “那你如何断定中日开战在即?就算日本人算准了宋哲元不敢抵抗,何梅协定签订这才一年多,悍然撕毁条约开战,日本人连国际声誉也不管了?”

    “国际声誉只能限制住弱国,强国从来不需要在乎什么国际声誉,更不要提何梅协定了,日本人占领丰台的时候,国府连何梅协定都不敢承认,又怎会以此来限制日军的行动?”

    陆文青把父亲面前凉了的茶水倒掉又重新给父亲泡了一杯,然后说道。

    “至于如何断定日军即将开战,我的依据有三:

    其一、自去年年中以来,日军不断增兵华北,尤其是绥远抗战后,据北平时报报道,由于日本人军列突增,出关客运列车的档期被压缩至不足往日一半,可见日军增兵之急迫。

    其二、日军自绥远开战以来,屡屡开战实战演习,丰台一带枪炮声日夜不停,就在一个月前,日本人还在龙王庙一带冒雪开展强度永定河的演戏,其开战之意图已是昭然若揭。

    其三、日军兵力日渐雄厚,演习也屡屡上演,可为何不出兵绥远,难道日本人不想占据绥远么?当然不是,他们挑动德王,武装伪军,耗费大量武器弹药,其目的便是为了占据绥远,所以日军不出兵参战,并不是不想得到绥远,而是有个比绥远更重要的地方,让他们宁肯暂时放弃绥远和德王,也不愿分散兵力。敢问父亲,您认为这个地方是哪儿?”

    陆文青一口气把自己所有的判断都说完,然后端起茶杯一饮而尽,把问题抛还给了老爷子。

    这些判断陆文青想了好几天,结合了新闻报道和陆文青记忆中的历史走势,事实道理俱在,不信老头子不认可。

    “当然是北平。。还有天津。”

    半晌之后,陆守荣才长长吐出一口浊气,平复了一下震撼的心情,然后道。

    得出这个结论对陆守荣自然轻而易举,平津是北方的政治、经济、工业、学术中心,对于国民政府来说,失去平津基本等同于失去了北方所有的重工业,连自己都知道平津何等重要,日本人又岂会视而不见,对绥远的不闻不问恰恰说明了他们对平津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