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盘点家业 (第2/3页)
个行业,县城内拥有店铺近五十家,城外还有三个农庄,土地近一万亩。饶是周笠和两个账房对陆家产业都一清二楚,也足足花了一个多小时才将总数盘点清楚。
“周叔、王叔、刘叔,先喝口茶。”
看着三个人忙出一头汗,陆文青给三人一人倒了杯茶端过去。
“谢少东家。”
周笠还真有些渴了,接过陆文青的茶一饮而尽,其余两个账房却没敢像他那么随意,先道谢之后才接过去。
“东家,这两个月的收支都在这里了,粮行、绸缎行、车行、电报馆、煤行和印行现共存余款项折合法币九十五万四千元,除此之外印行在外边还放着总计四十二万的款项,这其中主要的是两笔,一笔是去年平原大旱,何思源厅长以民政厅名义向您借的赈农款,一笔是去年修缮铁路沿线时孙桐峰主任跟您借的款项,两笔共计二十七万元,都是定的十年期,年息八分。其余款项中有五万元在公历三月份到期,还有十万也都在两年内能够到期。”
周笠一口气把茶喝完,润了润嗓子开口道。
二十七万,十年为期,年息八分。。这是抢钱啊。。陆文青听得不由得咂舌,民国时货币贬值极快,基本上每年都能贬去一成左右,年息八分摆明就是亏钱,更别提十年后会贬值成什么样了。
看来打土豪分田地还真不是我党的独创。。陆文青在心中暗暗的吐槽,同时对陆家的庞大震惊不已。
光现银就接近百万!这还没算上城内商铺和放租的土地,自己老爹真是有本事。
“城内的店铺和城外的田庄折合现银能有多少。”陆守荣目光撇过儿子震惊的脸庞,脸上浮起一丝红润。似乎想起了自己不到三十便接掌陆家,把陆家由一个只会收地放租的地主发展到如今德县首富的往事。
可惜以后都没有了,战事一起,今后还不知道要往何方漂泊。。想到这些辛苦拼搏来的家业即将毁于战火,陆守荣心中顿时一阵唏嘘。
“我知道了,周管家留下,王管事、刘管事你们先下去歇着吧,今天的事情切莫对外人说。”
陆守荣沉思片刻,开口说道。王、刘两位管事拱手称是,便一起转身离开,陆文青起身将两人送至大堂外,然后回到前厅。
“战事不是已经打完了,三哥为何突然盘点家业了?”
两个管事出去后,周笠便在陆守荣下首坐下,有些疑惑的开口问道。
他和陆守荣从小相识,陪陆守荣一起风风雨雨二十余年打下陆家如今的局面,名为主仆,实为兄弟,因为陆守荣在同辈排行老三,周笠便称陆守荣为三哥。
“一言难尽,这些事稍后再谈,城内的店铺和城外的田庄折合现银算出来了没?”
陆守荣收回心中的感慨,继续开口问道。
相比手中的现款,陆家最大的产业是在德县和陵县之间那近一万亩良田,这些年来陆守荣每年都会将三成左右的盈利用作添置土地,这是他给陆家留的后路,即使自己经商失败,几个儿子一事无成,这些良田的地租也能保他们一生无忧。
“这些在上次已经盘算的差不多了,县城内商铺共有四十七处,折合法币三十五万左右,陵县田庄共有土地九千七百余亩,折合法币大概在四百万元左右。”
周笠从袖管里掏出一个小账本,边递给陆守荣边说道。
陵县田庄的账目只有周笠和陆守荣两个人知道,具体事务也都是周笠在办,陆守荣从未让别人插手过。
“嘶。。。”
陆文青刚送完人回来坐下,听到这句话顿时倒吸一口凉气。这样粗粗一算,陆家的产业差不多能够达到五百多万元!
这在民国已经几乎可以算是一个天文数字了,要知道八路军参谋长和何应钦在南京谈判谈了两个多月,也不过给八路军争取到了每个月六十万元的军费,而按一万五千人定额来算的新四军每个月的军费更少,才十万元。
怪不得领袖要喊出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像自家这个样的土豪,每年打上一两个,不说有酒有肉,起码能保证三四万人吃穿不愁。
“眼下的战事虽然结束了,但一场更大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