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不能太无耻 (第1/3页)
齐泰不是李景隆的老丈人,也就不似黄子澄那般紧密附合李景隆的思路。是以,他推荐李景隆倒是有他自己的想法。
一则削朱棣的策略是李景隆提出,且又有先知之能,由他去平叛便是解铃还需系铃人的道理。二则齐泰知道耿炳文其人,守城堪称强,而攻掠却乏力,确实不算平乱的合适人选。
闻得朱允炆相问,齐泰清咳一声,准备将想法托出,却见李景隆躬身长揖,说道:“陛下,臣有话说。”
朱允炆见李景隆作揖不起、并无下文,心中了然,笑道:“黄先生、齐尚书,你们先行退下,我与景隆说说话。”
待黄、齐二人告退,朱允炆笑眯眯地说道:“景隆,你想说什么?齐尚书可是推荐了你啊。”
李景隆正色道:“此番不宜由我领兵平叛。”
朱允炆道:“为何?”
李景隆迟疑半晌,说道:“因为第五安。”
朱允炆怔了怔,道:“就是会仙语的那个义士?黄先生的远侄?”
…………
六百年望台。
李景隆略显萧索,也显得有些疲惫。
毕竟,皇上不再是皇上以后,他忽悠起来难免会感觉底气有些不足。所幸事情顺利,最后到底还是将皇上给忽悠了。
忽悠的结果,仍然是由耿炳文领兵平乱。
但李景隆不能忽悠自己,必须要细细地想一想,眼前所面对的这个与历史记载已经有些不一样的靖难之役,是否还能按照原来的计划进行下去。
计划很宏大,应该也很精彩。
既然是计划,那必须有一定的时间设定。
简单地说,就是在所有人都感觉命悬一线的时候、无限绝望的时候,他再挺身而出、力挽狂澜。
那时,他便是救世主。
哪个救世主会一开始就跳出来呢?
这便是他一直借仙梦推脱、避免过早领兵的原因之一;另外一个原因则是他需要时间来完善计划。
李景隆的计划是由两个既有关又独立的部分组成,自记得后世之事后便开始了这个计划的实施,而依托的则是后世历史的相关记载。
先说第一部分计划。
历史上的朱棣能够成功夺取天下,有着两个必要并且显得侥幸的因素。
一是他采取了绕开济南,千里奔袭直取京师的策略;如果他继续与济南盛庸、铁铉等人纠缠,那么还真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打到京师去。
二是京师金川门守将降了他;若非如此,那什么时候打下京师,或者打不打得下京师都是未知数。
所以,后世史学家对朱棣此举多有贬议,认为其太过冒险。若是京师方面坚守待援,他的结局必然是被合围歼灭。
而这一切,则更说明了金川门降将的重要。
史上记载,开金川门降朱棣的正是李景隆。
所以,李景隆制定计划时非常有信心,坚定地认为这部分计划一定能够成功。因为他知道自己这个李景隆,并非史书上记载的那个草包将军李景隆,而是穿越者李九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