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四章 气候论 (第3/3页)
候?这倒是新鲜。」
姜维点头道:「不错,正是气候……先生可曾察觉,这几年天气异常寒冷?」
时正是春寒料峭的时候,屋中仍然烧着一盆取暖用的火焰,徐庶拢了拢衣裳,应道:
「这几年天气极寒,冬季尤其悠长……只是,这与华夷兴衰有何关系?」
姜维正襟危坐,道:
「因气候之变迁而引起朝政动荡,古来有之。周幽王时的古书中多有寒冷、干旱等气候异常之记载,譬如《国语》载,周幽王即位第二年,发生多起自然灾害,地震引发泾渭洛三条河流震动,造成枯竭,岐山崩塌,再次年,关中大旱,田地绝收,越数年,王室粮草财赋亏空无算,故而以周室之尊,经营四百年,亦无力制衡诸侯与西狄。」
「及至战国、前汉时期,中原气候恢复湿暖,太史公《货殖篇》中记载田地山藏产量增加之例,俯仰可拾。故而,彼时以燕赵之孤,可以抗北胡,待到中原生息完毕,武帝即能养骑十万,并借此大破匈奴!而这便是某要说的气候之变。」
这是后世着名的「小冰河周期」论,即因气候原因导致关内土地减产,以致粮食短缺,政权不稳,导致朝政分裂更替,让外族觑得可趁之机,这是古代王朝更替的重要论断依据,后世的历史爱好者对此可谓人尽皆知,但在三国时代来看,这番理论显然超越时代,新颖之余,又令人又无法辩驳。
徐庶闻罢,果然陷入沉思,他未料到眼前这位青年居然有此见识,说出这般闻所未闻、却又详实有理的论断,细细思索印证后,顿感钦佩,面上更浮现出凝重之色。
姜维手指沾水,在案上划了一条线。
「秦、赵、燕终年与北胡为敌,探索出这一条横跨东西之界线,界线以南,气候湿润温暖,适合耕种,为我华夏世代繁衍之地,界线以北,降雨减少,气候干燥,事宜牧草生长,故而是游牧部族栖息之地。」
徐庶目光如炬,抚须道:「这条界线,乃是长城。」
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