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零二章 一切为了北伐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百零二章 一切为了北伐 (第2/3页)

的农田数量达到了八百万亩,这个数量相当的庞大,当然并不是家家户户都种田。不过南方的官田数量也有两百万亩,总计一千万亩的农田。

    由于今年大战,云南的税收被刘循免除了,可是官田依然是属于益州政府的。两百万亩的官田,今年的水稻产量达六亿斤,留下两亿斤的粮食,剩下的都已经被谢安运往了CD虽然看上去很多的粮食,要不是动用益州军的水军,运送粮食还真不方便,仅仅是大理到益州首府的距离,就足够消耗掉一半的粮食了。更加别说是调到北方去了,从大理出发,再到北方,估计也剩下不了什么了。

    哪怕不开战,整个益州的军粮耗费也是巨大的,毕竟现在整个益州的军力超过三十万,南方的五万并没有计算在内,这也是为什么南方留下这么多粮食的原因。南方的部队,刘循现在还用不到,因此不用计算在内。但就三十万部队,每天消耗的粮食,那数量也相当的大。

    为了改进水稻的品种,于是乎刘循给谢安写了一封书信,让他在大理成立一个农业研究所,把种地种的好的农民集中起来,让他们把种植水稻的技术传播下去。

    士农工商,这个排位顺序,起码说明农民是第二位,不过在刘循的心中农民是第一位的。你让一个当官的去种地,他会种地吗?

    这些老农民,他们的经验就在于种地,他们自己也没想到,有一天他们能成为老师。他们家里的田地都不用管,自然有官府安排人员去给他们种植,他们的任务就是教导别人,该如何种植水稻,什么时候种植,怎么种植。

    益州地区水稻的普及率并不是很高,刘循在不断的推广水稻的种植,因为他需要最好的水稻种子,比起其他的农作物,刘循更加喜欢吃水稻。

    想要培育出最好的水稻种子,那就必须称重亩产的水稻,把产量最高的水稻,全部收获以后作为下一批的种子种植。这是刘循现在能想到的唯一办法,也是最快的办法。

    另一个办法就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