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零二章 一切为了北伐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一百零二章 一切为了北伐 (第3/3页)

育苗,当然这是后话了。

    现如今益州的玉米已经成为一种普及的食物,因为在上一年的玉米丰收当中,刘循留下了一部分的玉米种植,把多余的玉米种子都送给了益州的百姓。

    每个郡县都能分到一些玉米种子,虽然百姓能得到的玉米种子不多,往往只有几百颗的量,但是就这几百颗玉米种子,种出来的玉米足够一家四口吃不少的时间了。

    这让益州百姓认为刘循是神一样的存在,带给了他们玉米这种神奇的作物。

    梓潼,广元一带第一季的水稻早已经收割完成,现在种植的是冬小麦,但是刘循接到消息是,今年的产量没有去年的高。这让刘循有点奇怪了,难道是因为种植两季的缘故,这道理他还懂点,因为土壤也需要修养,恢复肥力,第一季的粮食还好,第二季的粮食肯定要差一点。

    第一季的冬小麦,每亩的产量虽然没有一千斤,但是起码达到了六百斤,那第二季的冬小麦在怎么差也能到四百斤吧。虽然一季的小麦种子没办法在两个郡县全部种植,但还是能种植大约百分之五十的田地,又是一个丰收年啊!

    其实如果现在种植小麦的话,等到小麦收获,必定是满仓的。如果只是为了短期的收获,那肯定是种植小麦,这系统出品,肯定是精品。但是刘循知道水稻的产量远远不止现在这个水平,这才是他在益州,云南大面积推广种植水稻的原因。

    总而言之一句话,益州所有能动用的粮草全部调往葭萌关一线,为北伐做准备。

    现在益州的大小事务,基本上都是刘循在管理,刘璋则慢慢的在退出了实现,刘循知道刘璋在给自己让位置。但是刘循并不是一个安于后方的人,益州现在已经稳定了,民心所向。

    益州可以说是一个自产自足的国家,什么都不缺,人口不缺,食物不缺,钢铁也不缺。真正难的一点,就是怎么让东西往北方调。

    但人一旦位置高了,那自然而然的向往更高的位置。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