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47章 卖线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547章 卖线 (第1/3页)

    平原地区的盐碱地,最适宜的作物就是棉花了。七九年土地承包责任制实行后,人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产量几近翻番,春棉的亩产皮棉达到了二百多斤。

    平原地区土地瘠薄,人少地多,人均耕地三亩以上。小靳庄不到五百人,就有三千亩的耕地。

    丰收带来的不仅是喜悦,卖棉难成了农民的烦心事。棉花属于国家的调控物资,个人无权长途贩运。

    外调受指标限制,本地的纺纱厂生产量有限。农民自家的消耗,每家一年百十斤皮棉足够了。

    一年过去,家家户户存放了几百斤皮棉。过去缺衣少穿发愁,现在棉花多了也愁。

    八零年的春季,他们村早年流落国外的一名华侨,寻亲归来。

    看到年喻九旬的母亲,孤身一人,在乡亲们的精心照顾下,依然健在。大为感动,立志报效乡亲。

    恰巧这位华侨在国外就是从事纺织业的,了解到乡亲们的困难后,出资千万元给村里建造起纺织厂,纺纱、织布、染色生产线齐全,所有的机器都是从国外进口的,随之而来的还有个二十多人的技术团队。

    时值国家刚开始改革开放,对外资企业大力支持。他们的村办企业一路绿灯,三个月的时间就建成了。

    一个多月的试产,优质的产品充分展示了国外纺织机器的先进。纺织厂正式开业后,产品深受人们的欢迎,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最受人们欢迎的是他们的棉布染色好,颜色亮丽不褪色,他们用的染料也是进口的。

    资金充足,先进的技术和机器,低廉的原料,畅销的产品,资金向滚雪球般的快速积累起来。

    村里的三百名青壮年劳力,都在厂里上班,工厂日夜开工三班倒,人均工资上百元,群众的手里也有了钱。

    日子富裕了,大伙首先想到的就是盖房子。小靳庄一色的土坯房,茅草盖顶的房子到了雨季,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屋外雨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