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五八章 针锋相对 (第2/3页)
克扣边军的军饷,硬是给他身上添堵。杨国忠此能让他这么诬陷下去。他一边向皇帝证明户部是按季度准时发放军饷,自以那些粮饷到没到边关将士们的手中就不关户部的事了。有可能是安禄山是血口喷人,他自己把军饷克扣了。不然,安大胡子每次来京,有那么钱大肆挥霍,一万贯钱买一处女就是很好的例子。
听了杨国忠的辩解,李隆基也觉得有道理。这两人都是大唐的肱骨大臣,处置谁都不好,他一时心里又犯糊涂了,心里只想着拖延下去,然后就不了了之。
事实上,杨某人是克扣军饷了,但是又能怎样呢?他是尚令,户部是他直属,要做什么手脚不难。李隆基查都不查一下,就轻易相信了杨国忠看似有道理的辩解。谁也不处置,听之任之。最后导致杨国忠与安禄山的矛盾彻底恶化,最后无法挽回,矛盾渐渐激化下爆发了。
天宝九年六月,得不到回应的安禄山耐不住性子,再次发来一道奏折,要求皇帝处置杨国忠,补发军饷,不然后果很严重。此时的杨国忠已经是大权独揽,严格的把制言论,这道奏折自然是很难到李隆基手里。
七月,安禄山接连发来六道通牒,如果朝廷方面再不满足边军的要求,那么他们只能选择极端的行为了。安禄山通牒上说的很耐人寻味,那个极端行动底是什么谁也猜不准,也可以说安禄山要反叛,也可以说不是。
大唐已经安定近百年,根据沉厚,当今也是名将名帅辈出,就凭安禄山一郡之地,要叛变恐怕只有死路一条。大多数人都客观的相信,安禄山现在很生气,但他肯定不敢反叛,才接二连三的派人来警告和谴责。总之,日后见分晓。
不过,此刻在欣园里过着性福生活的刘得道可不这么想。他虽然不在朝为官了,但他还是杨党的核心成员。安禄山与杨国忠的矛盾越发的激化,安禄山的种种作为可以显示,安胖子要造反了。他连连向朝廷发出通牒,肯定是在舆论上做文章。要反叛,也要反叛的道理。况且现在朝堂已经不是十年前的开元盛世了。如今奸臣当道,国库空虚,民生越发的困难,受苦受难的百姓越来越多。
安某人若是反叛也是逼得已的,让舆论站在安某人那一边,就是所谓的民心所向。
刘得道意识到安禄山可能要叛变了。防患于未然,刘得道刚刚过上幸福生活呢,他可不想那么快就家庭破裂了。他大量的派出人手前往范阳,密切监视安禄山的行动。历史上,安史之乱是发生在天宝十四年,不过现在安史之乱很可能要提前上演了。
果然,在天宝九年九月初,安禄山突然来一道令人震惊的清君侧檄文。直言皇帝身边奸臣当道,官商**,导致百姓琉璃失所。安某人做为大唐子民,食君之禄,理当为大唐社稷做出应有的贡献。因此,安禄山斗胆带兵进京,扫除奸臣,重整朝纲,肃清社稷,再振开元之盛世
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