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节 (第2/3页)
骂归骂,许维还是很老实地上折,他强调了两点,一是科甲正途出身的人员入馆学习是非常必要的,正所谓开眼看世界,官员乃是朝廷之耳目,若官员都不晓得外头的情形,那朝廷还怎么能压服四夷。二是空谈误国。
许维直接在折中就反讽蔡新:
该大学士即以此举为窒碍,自必别有良图。如果实有妙策,可以制外国而不为外国所制,臣等自当追随该大学士之后,悉心商办。如别无良策,仅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等词,谓可折冲樽俎,足以制敌之命,臣等未敢实信。早知该大学士有如此之能,马江一战必由此公领军出征,想来定能一战定乾坤矣。
而在蔡新的鼓动之下,包括庄存与在内的多名福建名士联名上书给乾隆,而在京的许多儒学之士也在串联,毕竟这西洋学说有很大一部分把儒家思想给彻底打翻在地,故引起相当规模的官员的反感。归结起来,众人认为许维延聘夷人或习夷人之术,上亏国体,下失人心,强调忠义礼信是立国之本,如无忠信礼义,其结果必然是技术到手,国运丧失,中了夷人诡计。
和极其乐意见到此种局面,非但不加以劝阻,还大力发动归于自己门下的官员也一同上书,这就形成了一个极为壮观的局面,大部分的京官都在同一时间弹劾许维,那如雪片般的奏折飞一样地跑到了乾隆的御桌上,举国认同许维乃是奸佞小人,背宗忘祖,实愧为人。
乾清宫大殿西暖阁的几案上,京师、各省上奏的折子堆得像一座座的小山丘。当乾隆看到如小山一般的折子里居然有三分之二都是在弹劾许维的之后,没来由地皱了皱眉。
高树春一直在旁伺候着,他可是精灵得很。凭着经验可以推测出,现在的老佛爷有些不高兴,就不知道是对许维不满啊还是对众大臣不大满意。
按说对百官不满可能性不大,这上折的官员没有三百也有二百,而且举朝大部分官吏都对许维的福建所作所为分外不满。若是老佛爷爱护许维,那岂不是说要训斥这么多的官员,这足以引发一场大事件。
“树春啊,这弹劾许维的折子一共有几份?”乾隆不露声色地问道。
“回皇上的话,据奴才计算,共有一百二十六份折子是在弹劾许维。”高树春紧张地答道。
“那今日一共呈上几份折子?”
“今日进呈的折子共有一百六十九份。”高树春似乎摸到点什么。
“哼,底下这批人是不是太闲了慌。国家政事不忙着处理,反而有时间来过问许维在福建的所作所为?黄河连年溃口,云贵干旱,而湖广还在闹水灾,这都是大事,难道他们眼睛都只盯在许维这一处不成?真是岂有此理!”乾隆手中抄起一份刚由云南巡抚递呈上来的要求朝廷赈灾的折子狠狠地砸在几案角上,那声响可把大殿内本来静悄悄的环境给打破了,随后更是乾隆咆哮如雷的声音。立在殿外的几个小太监都不由自主地后退了几步,这皇上生大气啊,谁凑上前谁倒霉。
看着乾隆发飙的模样,高树春放心里偷笑那些朝廷的重臣们。真是傻到家了,居然敢在皇上没表态之下便群起围攻某位封疆大吏。这放在雍正朝,那绝对统统是朋党啊,能杀掉一大批人,掀起一片腥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