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三节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十三节 (第2/3页)

渡海之后便会让福建、浙江水师督对闽浙海域进行全面封锁,任何超过五艘船只的船队均不得出海。这就等于切断了许维与金狼卫的联系。

    其次便是此次分发到的诸罗县乃是台湾府辖下四县之一,是台湾府最南的县治。由于驻军不多,治安极端恶劣。再加上时不时有其他地方的流民翻越松柏山而来,造成当地人口流动的复杂化。更要命的是诸罗县以南皆是未开发之地,一片荒野,使得那里成为盗贼、流寇的天堂。

    在短短的三年里,单单诸罗县令就换了五任,而这五任之中没有一人是得保善终的。不是因为南面的盗贼军攻破县城自缢亡,就是因为县中百姓的暴动而死,更有的因为得罪了县里的大族而被刺杀。

    台湾受清廷管辖时间不长,却吏治废驰,官吏贪赃枉法,名词人金城武说,台湾“从前地方文武,以械斗、捕盗、捕会匪为利薮,择肥而噬,正凶巨匪虽被获,得贿辄纵去”。是以受委台府官员,皆不以冒险渡海为畏途,反以得美缺为喜。

    台湾满汉官员不和,互相攻讦,也是个突出的问题。

    乾隆年间,台郡兵政更趋涣散,兵丁经常在外开赌****,贸易牟利,以致戍兵所存无几。一些老兵竟毫无顾忌地外出打工或做生意,每月交文雇请同营兵丁替班,称为包差。

    起初,包差的钱全部交代班兵丁及署内四项目兵收受。乾隆四十八年,柴大纪任台镇总兵之后,带头敲诈,各级又相率效尤,于所管包差兵丁,派缴钱文。

    由于大多数兵丁长期在外,兵方营汛焚毁倒塌极为严重,据统计,原先有2400多间,到乾隆五十年末仅存400间。许多营兵干脆在外租房,甚至寄宿娼家。林爽文起义前夕,许维咨查得实,原有兵丁额数1万名,仅存7500,其余无着多达2500多名,台湾府戍兵3700余名,实存仅有500名。在营兵丁,军纪败坏,打家劫舍,迹类兵匪。

    就因为以上种种原因,才导致天地会的势力不断扩展,渐成尾大不掉之势。许维从林爽文那里了解了足够的情况,但也不至于害怕到不敢上任的地步。

    虽然台湾自建府以来可谓起义不断,先后计有:康熙三十五年的吴球起义,康熙四十年的刘却起义,康熙六十年的朱一贵起义,雍正十年的吴福生起义,乾隆三十五年的黄教起义。

    但任何一次的起义都将是自己向上爬的良机。只要抓住一次,就够自己咸鱼大翻身的。和不让自己带上兵马,那便到诸罗县招兵买马去。若能在台湾搞出些名堂来,说不准还能因功升至台湾知府,那可就是真正的土霸王了。

    新官上任三把火,只要能对症下药,烧得起来,那自己的名声定会远播全台湾。一旦林爽文所属天地会发动起义,自己便可依靠诸罗这个根据地,向天地会进行凶猛反扑。前提自然是要先帮助天地会彻底打垮原有的驻防台湾的绿营兵。只有那样,乾隆当无将可用时,便会想起在台湾官声不错且又曾带兵镇压过甘肃****起义的自己来。

    许维怀着美好的憧憬带上刘翼及二十名三等鹰卫登上海船,直奔彼岸的鹿耳门港。

    由于许维的强势介入,使得本就是错综复杂的台湾局势进一步加剧。在有心人的不断推波助澜之下,台湾终于爆发了轰动全国的林爽文起义。

    该次起义因义军有组织、有信心,力量强大,清军先后三次调兵i0万余人,耗军费1000余万两白银,历时1年又3个月,才得平定。乾隆帝还将该役列为他的“十全武功”之一,可见林爽文起义的规模和影响之大了,

    许维在其中可谓功不可没。他即参与起义,又参与了镇压,简直就是双重刽子手,杀够了清军,又转而剿杀起义军,最终并达到了自己的终极目标,如愿以偿地坐上了台湾府知府的宝座,进而重返封疆大吏行列。

    注:1、亏空,主要是指州县仓库所存的银子、粮食比账面上数目亏短了,不足额。仓库中的银子主要来源于农民缴纳的田赋,当时叫‘库帑‘;粮食则是储备在州县常平仓里以备荒年平易粮价、赈济饥民用的。农民总共交了多少田赋银两,常平仓每年存仓米谷多少,在当时极其严格的财会制度下,至少在账面上是清清爽爽的;从理论上讲,原官去任新官接手办理仓库交代时,一丝一毫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