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标点符号 (第3/3页)
满了书简,
书简之上使用不同颜色的竹绳捆绑,想来是用来分门别类。
蔡邕解释道:
“这书简搜集起来还算容易,我的家中正好有一些收藏。只是,如果想要按照你所说的,在所有的学校中都进行配备,这恐怕不太容易做到。”
吕布展颜一笑道:
“父亲,这一点您不用担心,过一段时间我就会让您看到解决办法,绝对能够让您满意。”
吕布一边说着,一边打开了其中一卷书简。
这是《春秋》中的一卷,
也是当今世上流传比较广泛的着作之一,
甚至有许多着名的武将,
都将此书奉为经典,
其中最为着名的就是关羽关云长了。
可是吕布如今看着这卷宗,
眉头却是越皱越紧。
蔡邕见状,
紧张地问道:“奉先,可是有什么谬误?”
由不得他不紧张,
这可是将来教化学生的教材,
一旦出现了错误可不是儿戏,
并且这个教材还是由他亲自提供,
这才感觉到十分的紧张。
吕布摇了摇头,
拿着书简思索起来。
在现在的这个时代还没有标点符号的出现。
所有的着作经典都是如此,
包括皇帝的诏书也都是一样。
别说是从现代穿越而来的吕布,
即便是当代的那些大儒们,
在阅读学习的时候,
都需要一字一句的揣摩。
着作当中本就都已文言文着成,
若是在没有了标点符号,
理解起来就尤为的困难。
因此着名学者对于先贤经典所做的一些批注,
才会在学术界尤为的重要。
吕布很快便想明白了这一点,
开口对蔡邕说道:
“父亲,此卷很好,没有任何的谬误。孩儿所想的是另外一件事情。”
听到吕布的这句话,蔡邕这才放下心来。
对于吕布所说的另外一件事情,
他也起了兴趣,
吕布经常会出现一些奇思妙想,
往往这些新奇的主意又都是非常的实用,
甚至能够带来革命性的改变,
他充满期待地看着吕布问道:
“奉先,你又有了什么想法?说来听听。”
吕布组织了一下语言,
这才缓缓开口说道:
“父亲,在从前学习这些经典着作的时候,可否感觉到困难?”
蔡邕点了点头,理所当然地说道:
“这是自然,先贤的思想博大精深,他们编撰出来的文章无不蕴含着至理,初学这些文章时,自然会觉得晦涩难懂。即便是如今,有许多的着作,我在阅读的时候,也会感到吃力。”
吕布点了点头,
正想要将标点符号讲给蔡邕听,
突然转念一想,
这种陌生的东西,
用语言说出来,
还不如直接标注出来,
会让人更加容易理解。
当下从蔡邕的书桌上取来笔墨,
同时拿起旁边的一片竹简,
放在那卷《春秋》其中一片竹简的旁边,
将字句,用标点符号,在空白的竹简之上标注出来。
蔡邕一直观察着吕布的动作,
看到吕布在竹简上面标注出来的奇怪符号,
脸上浮现了疑惑。
吕布抬起头看向蔡邕,眨巴了眨巴眼睛。
蔡邕疑惑地看着吕布,
不明白他究竟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吕布指着两片书简,
开口念道:
“庄公十八年:故虽为天子,必有尊也。贵为诸侯,必有长也。故天子朝日,诸侯朝朔。”
这是《春秋谷梁传》中的一段。
吕布按照标点符号,
将这一段话抑扬顿挫地念将出来,
整句话的语境和段落感立刻显现出来。
蔡邕初时还不觉得如何,
可是当他看着那些奇怪的符号,
在回想起吕布方才所朗诵的方式,
突然瞪大了双眼,
看向吕布,
惊奇地问道:
“奉先,这,这……”
蔡邕指着那片书简上奇异的符号,
不知该如何称呼。
“父亲,这叫做标点符号。这些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它的作用是将文章分隔开来,有助于我们理解文章的本意。”
吕布将手中的那片竹简递到蔡邕的手中,慢慢解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