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四十四章 出城而降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二百四十四章 出城而降 (第3/3页)

非战之罪。还请司令早做决断,迟则生变!”

    “唉,既如此,那就出城而降。”叹息了一声,沈鸿英也点头应是。

    “大哥,不可啊!荣光的仇,难道就这么算了?”

    “闭嘴!此事修得再提!”大声喝止了亲信的反对声,沈鸿英下了后的军令,全军整队,准备出迎华军,宣告着建**对桂北统治权的终结。

    长战死,为人父亲,沈鸿英又岂回不感悲痛!可与一家老小的性命安危相比,孰轻孰重,不须多言。面对当前的死局,建**已无出路,不尽早做出决断,恐怕也是覆灭之局。到时候,这些人或许还能活命,可负隅顽抗的沈家,肯定会被斩草除根。

    这就是乱世的法则,不管华联打着多么光明正大的旗号,这种争霸天下的血腥本质,不会有丝毫改变。

    带着不甘与苦闷,萧瑟的气氛蔓延于大厅之间,十数年的雄心壮志,如今一朝沦丧,谁又能有好心情?暗淡的眸光之中,已失去了往昔那闪动着烈火的神采,不再咄咄逼人,反而是老态龙钟,英雄迟暮。

    沈鸿英这个人,并非没有干,没有本事是坐不到现在这个位置的。只不过很可惜,值此大时代的改革浪潮,华夏千古激变的乱世格局,像他这样的人,根本毫无机会。无论是气运、手段,还是靠山和道路的选择,他都四无其一。

    细数此前成名之人,无外乎袁世凯、吴佩孚、孙逸仙和陈炯明这四人,皆超世之英杰。袁世凯智计深沉,权谋老辣,有雄主气象。可惜终却因称帝之举,闹得众叛亲离,至于卖国合约,都是捕风捉影,笑谈而已。

    吴佩孚恢宏大度,陈炯明治世能臣,此二人都是一时豪杰,于国于民,都有着功绩,并非空谈之辈。只可惜,时局不由人,虽得民心,却无列强力挺。终还是被赤化后的革命党,一举荡平。

    至于孙逸仙,此人毅力超绝,为诸熊之冠,虽百战而无一胜,却是从不气馁。不折不挠,矢志不渝。加之目光精准,深明时局的要害:不投靠日本或苏俄其中之一,在中国根本没有发展的余地。

    孙逸仙曾赶赴欧美,对于各国列强的形势,也很熟悉。故而敢在应对英法之时,不假辞色,但毕竟是走错了路。引入赤化,固然成就了一人一党,却将华夏,陷入万劫不复的炼狱之境。

    文明的火种,文化的道统,都在燃烧起来的革命之火中,被狂热的民心志气所焚烧殆尽。神州不复古,即便顶着中国人的名号,留着祖先的血液,可是在灵魂上,又哪里还是龙的传人?

    三日之后,林虎命第十五十六团,整军而出,兵扫四唐乡,剑指临桂!五千大军,雄赳赳,气昂昂,迈着沉着坚毅的步伐,正准备一举踏平桂林,统一桂省全境!

    可却未想,大军刚一出发,便收到了建**递来的降表。上面还留有沈鸿英的印鉴,建**的全体官兵,愿意无条件投降。

    坐在天宇集团生产的军用装甲吉普车上,方福源面带疑惑:“林大人,这是怎么回事?沈老总这家伙,打算投降啦?”真要是这样,军功可就要大打折扣了,方福源对此相当郁闷。

    不过军中有着法度,他也不能自作主张,只能将此事上报总部,静待指示。

    “真是个软蛋,这样就不打了。”到手的肥肉,就这么没了,吴文雄自是相当气闷,大声抱怨着。

    “沈鸿英不傻,他虽然还有四万可战之兵,然胜算全无,不可能殊死一搏,他没那样的魄力。我军当前虽然只有一万余人,可战之兵不过五千,但武器装备,战法素质,尽皆凌驾于其上。何况,后续大军近在咫尺,即使死守,也坚持不了几日。”

    林虎显得相当自信,对于华军的实力,他根本没有疑虑。火炮和轰炸机的存在,在加上装甲运兵车,突破敌军阵线并不困难。即使严防死守,也难以支撑三日。沈鸿英这人,生性摇摆,没有与城共存亡的魄力。

    不过临桂县未下,他便举城而降,倒是让人有些出乎意料。林虎可是知道,对于投降之人,华联有着明确规定:战后而降者,去职候任;阵前而降,降职听用;未战而降,原职察看。

    虽说两军在永福县已然开战,但那是永福县地域上的事情。临桂县和桂林,都未经战火,沈鸿英此时出降,即便只是为了名声,华联也不能随意处置于他。

    不然,日后谁人愿降?

    降表由专人专车,递回鹿寨大营,由李宗仁接手。而信息则通过电话,以的速度汇报到了大本营总部,由高层决断。

    仅是半日之后,命令便已下达,军令只有二字:“受降!”

    又过一日,林虎在方福源的陪同之下,亲自带领一个营的兵力,乘坐军用卡车来到了临桂县城外。而早就得到消息的沈鸿英,已经恭候在此,带着一帮文官武将,出城而降。

    自此,桂北局势,数日而定,天下大惊!

    有着十万兵马的军阀大佬,就这么随风消散,华军的实力,让人惊惧!即使是而今正锋锐正盛的革命党学生军,也不敢说自己能有如此战力!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