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三十七章 中德合作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三百三十七章 中德合作 (第1/3页)

    ~    第三百三十七章 中德合作

    林森出任国家主席,使得姜瑞元完全不必担心来自政治上的阻力,开了军事上的全面改革与整编,以应对接下来的危局泡-书_..)

    在淞沪战场上,军与日军的碰撞,使得姜瑞元直观深刻的认识到了自己的部队与日军精锐的巨大差距他可没有马子任的魄力,拿百姓的生命去和日本耗元气,姜瑞元始终认为战争应该是军人的责任

    所谓全面抗战,发动群众支援,这些都是军人的耻辱国家应该保卫人民,而不是相反

    改革军事,整备武器,都是为了增强士兵的作战能力,以好的姿态去守卫国家和主权虽然姜瑞元获得了不少美国的经济援助,但在军事上却始终还是主要依靠华联与德国而由于过去的矛盾和冲突,姜瑞元明显加信赖彼此毫无瓜葛的德国人

    双方的合作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中德双方已经在军事领域上有着非常深厚的纠葛在这一点上,无论是政府还是华联,其实都是一样

    作为欧洲陆军强国的德国,历来就是一些在军事上相对比较落后国家的学习效仿对象,如日本明治维时所建立的陆军几乎就是照搬普鲁士陆军全套军事思想、建设制度和制式操典

    而中国很早就开始学习德事,清朝后期所建立的军,就有着深深的德事影响的烙印

    早在1927年,党与红门之间的合作关系全面破裂后,姜瑞元的政府便迅驱逐了苏俄军事顾问,开始向德国寻求军事援助

    德国适逢一战战败之后的艰难日子,根据凡尔赛条约的规定,只能拥有一支十万人的军队,大量职业军人被迫离开军队这些除了军事知识以外对于其他领域知识、技术一无所知的军人,便成为各国争相聘用的名师

    尤其是军事领域较为落后的国家,其情况是如此

    但是,凡尔赛条约有明确规定不允许德国公民在外队担任军事顾问,而德方则希望他们去外国担任军事顾问以使这些退役人员能利用在国外军队服务的机会,获取最发展的军事知识和技术,使德队不至于在军事学术方面出现断层

    同时含有希望这些人员在以后归国后能继续在德队中服务的深意,所以德方对这些人员远赴国外担任军事顾问是暗中鼓励与支持的

    而姜瑞元实际领导着的政府早在1927年四一二事变之前就开始与德方接触,德国原则同意向中国派遣军事顾问最初中国提出的顾问名单上是一批如冯?马肯森、鲁登道夫等在一战中声名显赫的人士

    但是德方认为这些人名头太响亮,容易被发现,所以婉言拒绝,第一批来华的德事顾问是马克斯?鲍尔上校这人虽然名不见经传,却曾在德国总参谋部供职,以其出色的军事才干深得总参谋长鲁登道夫的赏识

    除了马克斯?鲍尔,还有斯图兹纳中尉和霍姆尔少尉,一共三人,由此揭开了中德军事合作的蜜月之旅

    在中德军事合作领域,希特勒见蒋介石政府驱逐苏俄顾问、与苏俄交恶、发动四一二事变、围剿红门领导的以底层民众为主的赤军等行动与其坚决的政治立场非常合拍

    同时中国蕴藏的丰富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工业品市场,也正是德国复兴的重要便利条件,特别是如钨、锑等战略资源,是德国所缺乏的主要军事物资而且作为苏俄的邻国,完全可以作为有效的牵制力量和共同反苏的政治盟友

    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大选中获胜,出任德国总理加之他上台之后废除了凡尔赛条约的种种限制,因此来华德事顾问的级别与规模逐渐提高,原先带有遮掩耳目的私人性质而逐渐转为公开的官方援助

    中德军事合作因此渐入,不仅双方签署了《五年军事工业发展计划》,德国开始帮助中国建立军事工业,并在中事工业尚未建成前向中国提供军事装备,而且第四任德事总顾问前德国国防军总司令汉斯?冯?塞克特上将在协助中国整军建军方面,提交《陆军改革建议书》

    这份建议书非常关键,它提出了以有限的物力财力,首先建立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小型核心示范武装,再分批分期完成全国60个师的整编,他认为中国有这样60个师的精锐常备军就足以应付各种状况了,这就是军30年代60个整编师方案的来源

    汉斯?冯?塞克特此人也不简单,因为这份建议书,他成了历任德事总顾问中最受姜瑞元器重,待遇最高、地位最高的甚至可以以“委员长委托人”的身份,代表姜瑞元向国民党政府各部门首脑下达指令

    不过整军计划虽然确定,但毕竟几乎所有的武器装备都要从德国运往这里,路途遥远政府本身没能建立起自己的工业基础,对于这些事情确实无能为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