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千二百三十八章 剑道思索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一千二百三十八章 剑道思索 (第3/3页)

以肉身硬扛,那只是逞匹夫之勇,是愚蠢和没有智慧的表现。

    后来读《中国传统武术史》,才看到,确是先有器械,后有拳术。

    而且,最早发展起来的武术就是剑术。

    据《中国传统武术史》载:“chun秋战国时期,民间技击术主要是剑术。史料少有刀术的记载,更不见有拳术。

    在历史上,中华剑术经历了青铜剑和铁质钢剑两大阶段。

    剑法从简单的推刺到各种技法的运用,剑从短而重到轻而长,从以快为先到以意为先,从意念到有感即应,达神明之境,走过了一个历史长河。

    中国古代剑术,有过辉煌灿烂的历史,大致走过三个高峰。

    第一个高峰是chun秋战国时期,剑术走向成熟;第二个高峰是汉代剑术注重实用;第三个高峰是唐代剑术潇洒飘逸,出现了剑仙这样的人物。

    到了明代,武术步入江湖下层,剑术地位从高贵到低俗。

    清代剑术套路化,沦为花法,朝廷不允许实战武术的公开传授。

    剑缰改为剑穗,以助花势,彻底脱离技击。

    从chun秋战国到唐宋,剑术唯我独尊,具有国人上下皆尊重的高贵地位。人人以有剑术而 自豪、自贵、自重。

    剑的制式,在唐代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长柄,双手握柄的长剑;一种是短柄,单手握柄的中长剑。

    由于短柄剑使用灵活,便于携带,成为民间喜用的自卫防身兵器。

    长柄剑双手握剑,以攻代守,意在夺气,利于实战和战场上的两军对垒。

    后在中国反而隐没不彰,几乎绝迹。

    长柄剑传入朝鲜、ri本,在ri本演变成剑道——倭刀。

    到了明代,倭寇大举进犯东南沿海,用的就是这种双手握柄的倭刀技法,让中队吃了大亏!

    使得戚继光等将领重又研究倭刀技法,寻找出对策,终于平息倭寇之患。

    唐剑的形制也完全变革,不同于周代的而独树一帜,传承至今。

    《中国兵器稿》称:“后人守之,数千百年,无所改变。此可谓剑至唐代即为后世统一模型矣。”

    现在中国剑的制式基本上是遵从唐代的形制,中国武术发展到明代以后出现了内家、外家的区别。

    一般把少林派称为外家,武当派称为内家。

    黄宗羲在《王征南墓志铭》中说:“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 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外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峰。”

    黄百家从学于王征南,在《学箕初稿王征南先生传》中说:“自外家至少林,其术jing 矣。张三峰既jing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得其一二已足胜少林。”

    《道统源流》记载:张三丰,名君实,好道善剑。

    近代剑术随着内家拳的发展也是多姿多彩,如八卦剑,太极剑,青龙剑,昆吾剑,青萍 剑,武当剑等等,其中以武当剑术的影响ri隆,在武术界素有“少林拳,武当剑”之称。 武当剑术代表了中华剑术发展的高峰。

    1922 年武当剑术大师宋唯一著《武当剑谱》,这是有史以来传世的唯一一部关于武当剑 术的著作。

    1924 年李景林将军在天津集国内武术名家孙禄堂、贾凤鸣等人共同研究,将武当剑术 发展成六路“武当对剑”。

    在 1936 年柏林奥运会上,中国武术代表队表演了这套对剑,在国 际体坛上引起轰动。

    明代的吴殳在《剑诀》中说:“剑器轻清,其用大与刀异。剑诀实有所隐,恐古人之心, 终致湮没,故又作后剑诀一绝,微露之: 剑术真传不易传,直行直用是幽元; 若唯砍斫如刀法,笑杀渔阳老剑仙。”

    1928 年中国南京全国国术考试后,经李景林先生的推动,在剑术用法上有所改进,中国剑术自此为之一变。

    现代剑术,个人练习可分为单剑,双剑两种。又有短剑和长剑的分别。短剑单手握剑, 长剑双手握剑。

    从剑术风格划分,又可分为站剑,行剑,意剑三大类。 站剑,又叫势剑,突出一个“定”字。一招一式,动静分明。

    桩步稳固,劲力饱满,节奏xing强,造型优美。

    行剑,突出一个“行”字。善于在运动中变换剑法而较少定势。要求身法,步法,剑法 顺遂、协调,气势连贯。神剑合一。

    意剑,突出“意”字。象形取意,意领剑随。

    为什么要练习剑术?

    其一,她能加快自身内气从量变到质变。手中多了一把剑,对形气神的要求更高,难度 更大。带来的效果也更大。

    其二,她能使人具备“丹道武医”四个层次中的武者气质,使个人的修炼文武兼备。修 炼者的神意不能太柔弱,要改变自己的气质。

    人不能逞强霸道,但要有霸气,王气和杀气。 培养这种犀利的气质最好的办法就是剑术了。 当你持剑劈刺挥舞的时候,那种凌厉的气势是 自内达外,人人都能感觉得到的。

    s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