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五十九章 犹太王国 (第2/3页)
者指出:这些宝物有时会被外国入侵者抢劫一空,有时会被国库匮乏的国王们用光。所以说,王宫府库往往时而充盈,时而空虚……
因此,示撒的入侵根本没能涉及所罗门圣殿的内殿,把那场入侵和约柜的失踪连在一起,这完全是错误的。
这个同样适用于分析所罗门圣殿似乎遭到的下一次劫掠。当时,大卫和所罗门联合起来的以sè列已经被分裂成了两个敌对的王国。
一个是南部的“犹太王国”,它包括耶路撒冷;另一个是北部的“以sè列王国”。
公元前796年,北部王国的君主约阿施与南部犹太国国王亚玛谢在伯示麦交战:犹太人败在以sè列人面前。各自逃回家里去了。
以sè列王的阿施在伯示麦擒住,亚玛谢就来到耶路撒冷,拆毁耶路撒冷的城墙。又将耶和华殿里与王宫府库里所有的金银和武器都拿了去。
同样,这次洗劫圣殿也没有包括内殿和约柜。一位研究这段历史的权威指出:约阿施甚至都没有进入圣殿的外围圣所,当然更没有进入内殿,说约阿施拿走了“耶和华殿”的财宝,这只不过是“耶和华殿的宝库”的省略说法。
从事实中不难看出这一点:《圣经》总是把“王宫府库”与“耶和华殿的宝库”并列使用。
示撒和约阿施抢劫耶路撒冷的真相,就是如此。这两人都不曾宣布自己掳走了约柜,而《圣经》也没有记载他们干了这件事。其原因现在已经很清楚了:这两人都根本没进入过藏着约柜的内殿,而仅仅抢走了不太珍贵的金银财宝。
然而,至于下一次洗劫耶路撒冷的最强大的入侵者。情况就不同了。他就是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他曾两次攻占圣城耶路撒冷。第一次是在公元前598年,他显然进入了所罗门圣殿。
《圣经》是这样描述这场灾难的:那时,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的军兵上到耶路撒冷,围困残……尼布甲尼撒就亲自来了。
犹太王约雅斤和他母亲、臣仆、首领、太监一同出城。投降巴比伦王。巴比伦王便拿住他。那时,是尼布甲尼撒王第八年。
巴比伦王将耶和华殿和王宫里的宝物都拿去了,将以sè列王所罗门所造耶和华圣所里的金器都毁坏了。
尼布甲尼撒的战利品都包括什么呢?现在已经知道,“耶和华殿和王宫里的宝物”不可能包括任何像约柜这样的圣物。
这些用语在希伯来原文中有非常具体而明确的意义,仅指王国和神庙宝库中那些不太重要的财宝。
到目前为止,一个更重要的情况是:这位巴比伦王“将以sè列王所罗门所造耶和华圣所里的金器都毁坏了”。被《耶路撒冷圣经》的翻译者们译为“圣所”的这个字,其希伯来原文的确切意思是“外围圣所”。
为了确定“外围圣所”的确切位置,看一下埃塞俄比亚东正教堂的建筑布局。这会大有帮助。它严格模仿了所罗门圣殿的三重划分的布局:埃塞俄比亚教堂里的外围圣所就是严格仿照“圣所”建造的。
这就是说,尼布甲尼撒洗劫的“耶和华圣所”。并不是安放着约柜的内殿,而是内殿的前厅。在古希伯来语里,内殿前厅叫作“debir”,和埃塞俄比亚教堂里的内殿对应,那里放着塔波特。
所以说,如果尼布甲尼撒第一次进攻耶路撒冷时,约柜还在所罗门圣殿里,那就可以断定:这位巴比伦王并没有拿走约柜,而只是“毁坏”和“拿走”了所罗门放在外围圣所里的“金器”。
尼布甲尼撒抢走的其他财宝,其名目相当具体,它们是:内殿前的jing金灯台,右边五个,左边五个,并其上的金花、灯盏、蜡剪,与jing金的杯、盘、镊子、调羹、火鼎以及至圣所、内殿的门枢,和外殿的门枢。
按照考证,其中的“debir”应译为“内殿前厅”而非“内殿”,“hekal”应译为“外围圣所”而非“外殿”;中文《圣经》的译文没有反映出这些细微差别。
当然,在这段译文里,“innershrine”、“debir和holyofholies”这三个术语可以互换,都指同一个圣所,那就是所罗门在许多世纪之前放置约柜的那个地方。
当学者们证实了这个看法以后,便立即看清了一个事实:尼布甲尼撒虽然没有抢劫内殿,却还是拿走了内殿的门枢。
因此完全可以由此得出结论:内殿的大门被卸了下来,这位巴比伦王或是执行他的命令的那些士兵,因此可以看到内殿前厅里的情况,这是个非常重要的发现。
实际上。这是个关键的发现。
当年,那些巴比伦人朝内殿里张望,想必立即就会看到那两个带翼天使的包金雕像。所罗门把它们放在约柜上作为护卫。他们也必定会看到约柜本身,他们取下外围圣所里器物上的金子时毫不内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