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36章 与大师对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136章 与大师对话 (第3/3页)

,没有完全脱离所有人的生活。

    ……

    “韩老师,我是学文学的,就拿古今文学来举例说明?”沈哲道。

    “说说看。”

    “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

    沈哲一口气说了五句,引用的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这几句听着有意思,我们历史上的文学发展确实是这个规律,继续往下说!”韩启功眼睛一亮。

    归景林他们也颇感兴趣的盯着他。

    沈哲点点头,说道:“一种文体流传的时间长了,作品数量自然变多,慢慢形成俗套。这时候,很难有人能写出新意,只好舍弃这种体裁,去创造新的体裁,除旧迎新……”

    老先生忽然皱眉道:“你是说今不如古?”

    沈哲暗暗笑笑,这正是他接下来要说的话,“整个文学来说,当然不是,而单独一种体裁,今不如古。”

    “比如?”

    “比如诗歌,现在的人就很难写出古人的水平?”

    “你那几首怎么解释?”童百龄忽然问。

    沈哲顿了一下,旋即微微摇头:“可能是我从小就读过不少古文的原因?”

    “嗯,算你有道理。”

    “举文学的例子,就是想说文言其实也一样,最初也不过是先秦口语。因为交通不便,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古人以此为标准,定下一种书面语言,供读书人‘笔谈’。如今,不再需要了,自然被抛弃。”

    归景林哈哈笑道:“这么说,你也是白话文的拥护者?”

    韩启功拿眼睛直瞪沈哲。

    本来因为沈哲写过很出色的文言和古诗,才对他产生兴趣的,没想到一番话听下来,似乎不是一路人?

    沈哲话音一转:“但我认为文言应该承担另一项任务。”

    “说下去。”几为大师都催促。

    韩启功道:“发现你这个小年轻很有想法啊。”

    沈哲笑笑,没搭理这话茬,这些说法除了彼时空国学大师外,还有很多是从网上看来的。

    “开始的时候,韩老师说文言没落,我不这么认为。从人数上看,不往远的说,就说最近的封建王朝满清,现在懂得文言的也比当时多不少,是吗?”

    “这倒是真的,国民教育半个世纪,读完高中的学生基本都能看懂。”老先生道。

    韩启功不屑道:“哪有什么用,没多少人使用。”

    “韩老师,古时的文言也只是书面使用吧?”沈哲摇摇头,停顿了一下,说道:“占据人口极少数的读书人,平常说话之乎者也一番,也被认为是书呆子,康熙批折子都用‘知道了’打发,情况差不多嘛。”

    韩启功若有所思,过了一会,皱眉道:“这么说,你反倒认为文言复兴了?”

    沈哲笑了,摇头道:“当然不是,但如果说没落,太悲观了。”

    “那另一项任务是怎么个说法?”

    沈哲先打预防针:“各位老师,这都是我的个人看法,平时胡乱琢磨的……”

    几人都哑然失笑,老先生笑骂道:“你说你的,对不对,他们自然会判断,不用这么小心。”

    沈哲不好意思摸摸头,说道:“文言在历史两千年里,除了提供书面交流渠道外,还承担着传承我们本土文化的任务。是相对固定的一种文体,如果没有这种文体,可能华夏文化早就被割裂的不成样子了,别说先秦时期,估计唐宋文人的著作我们都看着费劲,因为口语在不停变化。”

    韩启功点点头:“这些早有公论……”

    他忽然愣住,思索一会,道:“你是说……”

    沈哲笑道:“韩老师已经知道我要说什么了,就是承担传承文化的作用。”

    “我们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等,都来自与传承下来的文化,大部分载体就是以文言的形式。因为它的固定性和丰富性,所以一个高中毕业生能基本看懂2000年前的典籍,不会认为是鸟语。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阅读1000年的古英语,基本上傻眼。”

    “白话文承担不了这个任务,变化太快,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流行词,如今很多人已经不知道了。”

    “华夏虽然是多民族国家,能聚成一个整体,就是因为认同这个共同的传承文化。”

    “如果自身文化都不认同,即使拿着华夏国籍,也不能算华夏人……”

    “反之,不在国内生活,也是同胞。”

    “会不会使用文言创作,我感觉不是那么重要,但是学习文言,至少要能大致明白,是非常必须的。”

    沈哲咳嗽一声,润润嗓子。

    “各位老师,这就是我的一些看法。”(未完待续。)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