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五零章 绝世神兵 (第2/3页)
午休了。”蜀王苦笑一声道:“得了这个病之后,精力太差了。”
“王爷,那个方子真的很灵……”苏录将蜀王送到门口,忍不住又推荐一遍道:
“已经治好了我们那儿好多人。”
“是吗?”蜀王终于听到心里去了,点头道:“那本王改天试试。”
待蜀王乘坐抬舆离去后,苏录便坐回桌案前,就着过午的日光专注翻阅起书目来。
泛黄的书页在他指间簌簌作响,空气中纸墨书香与楠木清香交织,却丝毫无法平复他心头的激动!
苏录的目光始终在‘经’部《礼记》类的目录上梭巡……
自从提出假说演绎法之后,苏录治《礼》的路子已经与时人大相径庭了。
时人治《礼》,多拾程朱语录牙慧,空谈义理而疏于实证。
苏录则主张‘礼必征诸事,而非臆断’——以史籍为底本,用训诂、校勘辨明讹误。彻底摒弃宋明学者‘望文生义’,甚至‘妄改古籍’的治学陋习。
时人治《礼》,多依赖陈澔的《礼记集说》,此书版本讹误丛生,且文献零散无章,水平一言难尽,天下学者早就苦其久矣,却又没有能力拿出更好的东西来。
在龙场时,阳明先生鼓励苏录,以他的‘假说演绎法’,将《礼记》扎扎实实重新考据一遍,写一本《礼记章句》出来,终结本朝礼学版本混乱、解读失真的时代!抢占这一目前无主的生态位!
但‘假说演绎法’最重实证,无论是考据还是训诂,都需要有原始的文本作铁证,才能把每个字的源流、每条仪节的本义都扒透、敲死!
这就要求苏录手里得有足够的典籍,不光种类要全,而且还得够老,最好是汉唐以前的!
可先前他能接触到藏书最多的两个地方——鹤山书院和朱家,却只有宋元和本朝的经部典籍,缺少汉唐的文本,就连贾公彦的疏都凑不齐完整卷帙。
没有足够的文献支撑,他的考据就成了无源之水,别说重构三礼学体系,就连厘清《礼记》中几处关键歧义都难如登天。
但在这蜀王府的尊经阁中,一切都不成问题了!
只见那目录上,光《礼记》类书籍就林林总总数千种——
蔡邕的《月令章句》;马融的《礼记注》;王肃的《礼记王氏注》;陆德明的《经典释文礼记音义》;贺瑒的《礼记新义疏》;皇侃的《礼记义疏》……
多得让人眼晕。
而且每一部书都有好几个不同的刻本可供印证!
甚至还有一本七成内容的《大戴礼记》!
苏录一阵阵的头皮发麻,简直幸福得要晕厥过去了!
这些珍贵的古代典籍,都是最难得的材料,可以让他铸就神兵,助他号令天下——
苏录从来都不想做个皓首穷经的腐儒,但他愿意付出所有的心血,穷尽这些文献,完成整套《礼记》的训诂校勘——厘清每一处异文、考证每一条仪节的源流、辨明每一句经义的本义,他就能编写出一部全新的《礼记章句》!
这部书一旦问世,将彻底颠覆宋儒以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