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九十一章 虎啸平津(二十六)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百九十一章 虎啸平津(二十六) (第2/3页)

 从科学的角度讲,有光照的情况下完全无影是不可能的。

    塔无影可能是因为塔身高大且又呈圆锥形,

    加之周边都是狭窄的胡同,塔的影子往往隐没于胡同两侧墙壁的投影之中,

    所以无论在日光下还是月光下,无论从任何角度,

    都不可能看到白塔的完整影子。但当时的人们认知有限,

    又怎么可能知道呢?

    "吴大哥!这座白塔有什么特别吗?为什么你看得这么专注?"

    "哦!没什么。只是想起了当年的一位故人,

    早年我们曾在这里拍过合影留念。可惜物是人非。

    我这位故人死在八年抗战期间。"

    "那可真可惜,吴大哥,没想到你对北平这么熟悉。

    你在这里生活了几年?"

    "我么。"吴大雄笑了。

    这座白塔倒没有什么稀奇,只是这座白塔顶端却有着一个天大的秘密。

    因为吴大雄在另外一个时空多次来北京旅游。

    也参加了不少纪念抗战历史的活动。

    所以他知道,那位抗战老兵讲得故事中所提及的白塔。

    就是眼前的这座白塔。

    白塔顶端珍藏着几本私人"日记"和一些珍贵的相片。

    一直到1978年妙应寺白塔大修时,才被发现。

    施工人员在塔顶一个夹缝中发现了几本"日记"手稿。

    记录者是普通市民,叫罗德俊。

    1937年,他参与了白塔修缮工作。

    "日记"记载的内容令人动容。

    今年重修此塔,适值中日战争。(农历)六月二十九日。日军占领北平。

    从此战事风云弥满全国,

    飞机大炮到处轰炸,生灵涂炭,莫此为甚,枪杀奸掠,无所不至,

    兵民死难者,不可胜计,

    数月之中而日本竟占领华北数省。现战事仍在激烈之中,

    战事何时终了,尚不可能预料,国家兴亡难以断定,

    登古塔,追古忆今而生感焉,

    略述数语,以告后人,作为永久纪念。

    民国二十六年十月初三日(1937年11月5日)——罗德俊。

    从手稿上略显潦草的字迹不难推测出,

    罗德俊当时是满怀愤懑之情,写下了这些文字和拍下这些相片,

    文字资料弥足珍贵。相片更是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

    "只是时机不到,还是暂且让它留在这里吧!"

    想罢。

    吴大雄言道:"太伤感的事,咱不提了。

    走吧,傅冬菊同志,我想你父亲和孙立峰军长,

    阎高参正在等着我们呢!"

    吴大雄和傅冬菊再一次见到了阎高参阎又文。

    很快,从阎又文的嘴里知道了许多有用的信息。

    就在这几天,不知道有多少人难过的象热锅上的蚂蚁。

    南京方面现在是一天三个电话催促傅作义将军放人。

    加上其他方方面面求情的,递关系的也从没有间断过。

    傳作义可以说不胜其烦。

    但也是没办法,有些事情他不出面是不行的。

    当下舆情汹涌。一个处理不好,就是万劫不复。

    南京老蒋居然把小儿子蒋纬国亲自派到北平。

    劝说傅作义。看能否回心转意。

    傅作义婉言相拒:"请向总统致意,时至今日,一切全晚了……"

    蒋纬国忙说:"不晚不晚,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我父亲希望傅长官能顾全大局。以党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