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一章 少年 (第2/3页)
很气愤地告诉他,他家隔壁一个开杂货铺的老板,儿子前脚进考场,后脚他就命人买鞭炮庆祝了。
这个杂货铺老板的儿子,平时除了会拨几下算盘之外,学识只能算勉强扫盲,而且他那一笔毛笔字奇丑无比,在那学生看来,他绝无可能考中。更重要的是,他那个秀才的身份,也是今年新得的,和孙嘉淦是同一批。
孙嘉淦的才学以及文章,在义门里算是个中等偏上水平,还不算最出挑的,这样的人放在童生当中已经是一等一的亮眼了。可那个杂货铺老板的儿子,根本就是莫名其妙
可惜的是,考生或者导师是没有资格看到考卷的,也无从判断这里面到底有没有猫腻。然而,学子们是烈性了,一些自视甚高的人尤为如此,当你自信满满认为这次一定能考中,让你典当了家中唯一值钱的东西就为了交考试费,当你像范进那样妻子老母在家饿得两眼泛花,就等着你中举归来,结果你却名落孙山,这样的打击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
后果就是,很多经不起打击,在举人门槛之外徘徊了数十年的老秀才首先崩溃,上吊的投井的跳河的,到处都有传闻说某某放榜第一天,回家就疯了,第二天就投河了。家里却连一口薄皮棺材都买不起,之类的传言。
义门上下风声鹤唳,何焯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劝慰门下弟子一定要放宽心,不要计较一时的得失,大家都还年轻,有的是机会之类的。然而,事情并不像何焯想的那么顺利,中举之后,举人之间会有传统的联谊活动,孙嘉淦当然也是收到请帖的。按照何焯的意思,死读书没有意义,再加上小家伙是今年的头名秀才,又是年纪最小的乡试考生,名气早已传开去,要是拒绝参加联谊,恐怕会遭人诟病。
孙嘉淦在何焯的书房里听何焯讲联谊的规矩,毕竟这对小家伙来说是第一次,也是第一次从道士到平民的转换,之前在义门念书的时候,偶尔小朋友会穿道袍,何焯也没介意。这次 不一样,举子们聚会当然要慎重,更何况发请帖的人恰是今年的一榜解元公。
孙嘉淦想的却是另外一回事:“老师,我觉得这次考试有问题,三年来,我们一直潜心八股之道各种题目的文章做了不下百篇,这次考试的题目也没有跑偏,学生记得老师给我们做过这题目的,当时纪师兄的排名还在我之上,怎么这次的结果会差这么多?”
何焯叹了一口气:“这次的阅卷官是皇上钦点的,绝对不会有错,这件事,你不要放在心上,更不能因此对同科不敬,记住了吗?”无错不跳字。孙嘉淦无奈,只好点头退了出来。
结果,这次联谊回来之后,孙嘉淦带回来的解元公和前十名亚元的墨宝,让何焯老练涨得通红,孙嘉淦更是拿出了第十一名举人作的诗,居然只是一首打油诗,毫无文学美感。孙嘉淦更是一脸嫌恶:“学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