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3章 没苦硬吃 (第2/3页)
团队的技术构想非常大胆,甚至可以说相当激进。”汇报的是一位四十岁左右的女科学家,她用激光笔圈点着PPT上“从头设计蛋白质增强子”和“模块化连接”等关键词,“他们试图抛开现有的佐剂框架,完全从底层逻辑出发,用理性设计的蛋白质组件,像搭积木一样,通过特定的连接子,精准地操控抗原提呈细胞内的信号通路。从理论上看,这个思路非常优美,极具吸引力。”
她停顿了一下,似乎在斟酌措辞:“但是,其工程学上的实现难度,是几何级数增长的。每一个增强子模块的设计、表达、纯化、与抗原的连接效率、连接后复合物的稳定性、免疫原性、安全性……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未知数和失败的风险。我个人评估,其最终能够成功转化应用的几率,无限接近于零。”
一位头发花白,但眼神依旧如鹰隼般锐利的技术副总裁,查尔斯·怀特曼,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清晰:“听起来像是又一个试图用漂亮理论打动投资人的项目,他们有没有什么实际的进度?比如,这些所谓的增强子,有任何设计思路?”
“根据我们非常有限的情报渠道,”女科学家回答道,“他们的工作目前刚刚开始,没有实质进展。”
“呵,”查尔斯轻笑一声,那笑声里带着历经千帆后的淡然与笃定,“也就是说,他们连第一个实验步骤都还没完全走通,连一个像样的候选分子都还没拿到手,就已经在讨论颠覆性的未来?而且是五个人?”
他伸出一只手张开五指,然后合拢五指摆了摆手,“保持最低限度的信息更新即可,我不认为他们有能力走出临床前研究的迷宫,我们的AS系列佐剂,经过几十年的验证和优化,依然是全球疫苗市场的黄金标准和压舱石。我们的精力应该集中在如何进一步优化现有平台,以及跟进诺华和辉瑞在mRNA载体佐剂上的新动向,而不是分散到这种车库创业级别的项目上。”
而在巨头公司高层,一场更为隐秘的非正式的小范围讨论也在进行。
地点甚至不在正式的会议室,而是一间装饰着原木和皮质家具的私人会客室,沙发上坐着几位真正能影响集团战略方向的人物。
“五个亿人民币,折算下来还不到八千万美元吧?”一位穿着休闲西装,气质沉稳的中年男子缓缓说道,他手中把玩着一支未点燃的雪茄,“这个数字,在我们这里,或许只够支撑一个二期临床试验的零星开销,或者是一个中等优先级项目一年的研发预算。”他是巨头全球研发战略的负责人之一,罗伯特·刘。
里高扬一直在揉太阳穴,他的目光投向罗尔夫,作为BG公司的掌控人,他实在没必要管理这种小事,但是因为涉及到杨平,所以他们不得不召集下属巨头公司的高管,召开一次私人会议。
罗尔夫眼神变得深邃起来:“中国市场有其特殊性,那里的政策导向非常明确,对于自主创新,尤其是生物医药领域的国产替代,有着极强的扶持力度和迫切需求。有时候,技术的绝对先进性并非唯一考量因素。哪怕只是一个过得去的、贴着自主创新标签的佐剂技术,一旦获得政策背书,在庞大的本土市场也有可能形成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对我们现有的产品布局造成毁灭性打击。”
坐在他对面的另一位高管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你的担忧不无道理,哪怕杨平团队成功的概率只有百分之一,我们也需要用百分之九十九的严谨来对待。潜在的威胁,最好在萌芽状态就予以解决。”他顿了顿,指尖轻轻敲击着沙发扶手,“但是,我们亲自下场去关注甚至去和一个刚刚起步的学术团队较劲,传出去太难看,容易引发不必要的舆论反弹和监管关注,得不偿失。”
罗伯特·刘的嘴角浮现出一丝了然的笑意,他放下雪茄,身体微微前倾:“当然不需要我们亲自出手,我们在中国市场耕耘多年,不是有很多关系良好且渴望技术的合作伙伴吗?找一家合适的,给他们一些适当的技术支持,帮助他们快速推出一款‘自主研发’的佐剂产品。用‘国产’、‘低价’这两个武器,提前去占领市场,去教育医生和公众。等到杨平团队那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佐剂’即便真的有一天能走出实验室,他们就会发现,市场的大门,或许已经被堵住。”
房间里陷入了短暂的沉默,随即,几人交换了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一种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