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9 政策调整3 (第3/3页)
。足足过了七八分钟,大学士袁应泰才从同僚们的七嘴八舌中解脱出来,整理了下刚收集到的信息率先做出了回应。
“袁阁老所言极是,臣以为此次特区可设在直隶,免去距离遥远,便于陛下及时指正!”
有了袁应泰带头,工业部尚书王徵赶紧跟进。他也认为皇帝太着急了,可又不想再跑到南方监督,于是来了个折中方案,建议把特区设立在直隶。
这里的官营、民营企业并不比南方沿海地区少,尤其是通州一带几乎成了工厂区,各式各样的厂房沿着运河连绵不绝几十里,与天津府几乎连成了一片,应该足够试验所需。
“不妥、不妥……距离京畿过近并非好事,必将有人骚扰陛下。臣以为该设在陕西为最,当地矿业、化工业、兵工厂众多,又深处内陆,无论发生了什么事都不会太过影响周遭。”
到了具体环节,每个人的立场就藏不住了。化工部尚书毕懋康马上出言反对将特区设在直隶的建议,而是选择了陕西。理由特别简单,陕西是化工部的重心,那里不仅有油井、煤矿,还有最大的化工集团。
虽然他不太赞同大刀阔斧的做派,可从内心里却没觉得这次改革会失败。既然皇帝要改,那不如把特区设在自己家,早改革早获利。
“要说特区自然首选广东,诸多好处臣就不多讲了。只要陛下下旨,当地百姓定会积极响应,要人出人、要钱出钱!”
一听说陕西,建设部尚书陈家树也坐不住了。要说大明本土哪里的百姓最拥护景阳皇帝,必须是广东,没有之一。
当年的改革试点就是在广东开始的,不管当地人一开始多反对,靠改革发家致富的比比皆是。如果皇帝又要改革,首选广东的阻力最小,群众基础也最牢固,基本不会有人提出反对意见。
在当地很多地区,民间做生意和出海已经不拜神佛了,而是把神佛披上黄缎子权当皇帝的化身来祈祷。你可以在任何问题上批评景阳皇帝,唯独在生意和出海方面不许说一句坏话,否则会被视为公敌,没人愿意与之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