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71章 佛门第一护法帖木儿皇叔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271章 佛门第一护法帖木儿皇叔 (第1/3页)

    对于这种事情,郭康一开始还有点不能接受,总感觉地理知识受到了挑战。但仔细想想,他那个时代的人,对于国际关系、文明势力范围的理解,反而是不正常的。

    中原人的文明史有好几千年,绝大部分时间,都在世界前列。甚至,随着对古代历史了解的增加,郭康那个时代的人还会发现,自己对祖先的实力甚至是低估状态。

    比如,根据早些年的考古研究,中原的上古历史,是不如埃及这边的。但后来挖出来的东西多了,这个结论看起来就不见得准确了。不管是长度还是广度,起码是不输于早期认为的“起源地”的。

    而中原地区不再是世界第一,大概也就二百年的时间;不能称为强国,大概只有三五十年。这些时间,在历史上,才是“个例”。所以,郭康那代人对于国家地位的理解,和国际关系的经验,也同样不见得就很准确——因为人类社会没有那么简单,很多组织方面的东西,也并不是越晚近,就一定越符合实际的。考虑古代的时候,拿这一点时间里的情况当做标准,肯定会怎么看都不对劲。

    而且不止是中原之内,在世界范围看来,大家认为具备神圣性的“共识”,往往也相当晚近,并不是什么古已有之的东西。平日里大家所做的,到底是在维持所谓的国际秩序,还是争当威斯特伐利亚大领班,也是说不准。身处这种环境之中,自然很难判断明朝人对于“国际环境”的看法,以及他们面对真正情况了。

    就天竺地区而言,虽然历史上,这边距离明朝的核心区还是比较遥远,但古时候“天朝”的巨大影响力,也是后人很容易低估的。

    后世看来,明朝距离这边十分遥远。因为地理上来说,长江往南的广大地区,都更接近于“东南亚”,而不是中原。之所以形成了后来的地理分区,单纯就是中原王朝和汉人移民不断南下。

    中原人到了哪里,哪里就成了中原。因此,经过漫长的经营,分界线已经非常靠南了。

    不过,尽管中原人文化强势,人口也多,但地理上的隔离并不是这么简单就能解决的。汉人的稳固后方,远在四川,而宋、元的长期战乱,已经使得四川的人口损失惨重。明玉珍入蜀的时候,当地只统计到三十万人;他又带了五十万人过来,使得外来的移民甚至多过了本地人。

    这种情况下,蜀地能自保就不错了,再对外投送力量,已经非常艰难。明玉珍本人,就因此难以找到战略出路。他想要学习蜀汉,但北边被关中各军阀阻挡,出了汉中全是元友;南边被梁王和段氏总管阻挡,一到云南也全是元友;甚至,连西边,“新开地图”的高原上,也都是元友势力……结果彻底被堵死,甚至都没能发展起步成功。

    而云南地区,虽然情况要好上不少。但相对于很早就被视为华夏、汉人核心区域一部分的蜀地,这个地方要“蛮荒”很多,对于明朝的忠诚度也很值得怀疑。

    此前,云南最大的势力,是段氏建立的大理国。不过,大理的国政,此前长期被高氏权臣把持。

    高氏是大理的开国元勋。他们的祖先,是善巨郡的郡守高方,与大理的太祖、通海节度使段思平交好。段思平起兵反大义宁国时,高方助其联络三十七蛮部借兵,推翻杨干真政权,建立大理国。

    由于起兵的时候,就高度依赖各个豪族、头人的支持,因此大理的内部问题,从一开始就极为严重。战后,各方论功行赏,高方受封岳侯,高氏由此成为大理国仅次于段氏皇族的大贵族。高方在大理国建立后,还设立了“劝爽”职位,主管官员选拔,垄断了人事权。

    而像这样的豪族,当时还有好几家。他们互相攻伐,拥立受自己控制的皇族成员,动辄弑君、废立,段氏皇族完全成了他们手里的吉祥物。剧情开始向“三家分晋”的方向发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