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1章 佛门第一护法帖木儿皇叔 (第2/3页)
1044年,宰相高智升发动政变,推举段思廉为帝。因为拥戴之功,达到了权力巅峰。但其他大族并不服气,1063年,杨氏豪族发动叛乱,段思廉只能请高智升出兵,高智升在平乱之后,占据了整个鄯阐府辖境不走了。段思廉只好晋封高智升为鄯阐侯,把皇室直辖领地白崖、茹甸都给了他。开了这个先例之后,段氏实力更加削弱。
1080年,另一个权臣杨义贞弑杀皇帝段廉义,这次他直接自立为帝了。高智升命其子高升泰起兵,诛杀杨义贞,拥立段廉义之侄段寿辉为帝。因为高氏平乱有功,高智升再次拜相,高升泰继任鄯阐侯。自此,大理国的实权,完全转移到高氏手中。
到1094年,高氏也开始自立称帝。在高升泰的逼迫下,大理国主段正明宣布禅让。高升泰的新政权,国号为“中国”,自称“大中国正德皇帝”。
不过,段氏多年以来,还是积累了一些声望。而且云南诸部,也不想高氏单独做大。因此,在其他大族的反对下,高升泰在临终时,嘱咐其子高泰明还政段氏。于是,高泰明没有继位,而是拥立段正明的弟弟段正淳为大理皇帝。此后,段氏当皇帝,高氏则退为相国,只称“中国公”。大理的政局,以这种形势稳定了下来。
不过,蒙古人打过来的时候,掌权的高氏坚决抵抗,因此遭受了很大损失。乃马真后统治时期,蒙古军队第一次攻打大理,试图从这边绕到南宋侧后。相国高泰祥命令弟弟高禾等人,率领大理军队在丽江九禾一带,和蒙古军激战。最后,大理军战败,高禾等人战死,但蒙古军队也损失惨重,只能撤军。
蒙哥统治时期,再次命令忽必烈率领大军南下,攻打大理。这是忽必烈第一次独当一面的战斗,因此颇为重视。在吐蕃萨迦派首领八思巴的协助下,忽必烈的军队顺利绕过南宋设置在蜀中的防御体系,然后兵分三路南下。
忽必烈亲自率领中路军,来到大渡河边的满陀城,渡河之后,沿着河谷南下,抵达金沙江畔。发现这边渡船不足,忽必烈就让手下宰杀牛羊,制作了一批革囊,借此渡过金沙江,因此有了“元跨革囊”的典故。
为了加快速度,蒙古军丢下粮草辎重,在高山峡谷无人区之中,急行军二千余里,接连渡过大河天险,突然出现在大理腹地。高氏猝不及防,连忙放弃北方的关隘,回师都城设防。忽必烈希望劝降城里守军,但高泰祥坚决不接受,还斩杀蒙古使者,表达决心。
一开始,借助坚固的城防,还能进行抵抗,不过后来忽必烈安排精锐,从苍山背后翻过,直接出现在城后。大理士兵胆战心惊,很快开始溃逃,于是大理城被蒙古军占领。
城破之后,国主段兴智逃到鄯阐,丞相高泰祥退至统矢逻,募兵勤王。这里是高氏起家的地方,周围三十七部酋长都听从号令,前来支援。但蒙古军太能打,勤王军再次被击败,高泰祥也被俘虏。
忽必烈希望能招降他,不过高泰祥宁死不降。忽必烈怜其忠诚,不忍杀害,又许其高官,高泰祥也坚持不受。这么拖延了许久,已经要班师了,忽必烈只好下令处决。高泰祥临刑时说:“段运不回,天使其然,为臣陨首,吾事毕矣。”在大理五华楼被杀。而这之后,忽必烈似乎对招降其他家的能臣上了瘾,可惜最后也没有成功过几回。
虽然留下了名声,但高氏在战争中损失太大,从此一蹶不振。蒙古人的管理又非常疏松,因此,担任“大理总管”的段氏反而权力越来越大,最后几近掌控了云南,连梁王都得给他面子。
而段氏也非常清楚,自己的权力来源是哪里。因此,他们一直坚定站在元朝这边,和梁王一道,抵抗明军到了最后。
段氏在这里经营许久,已经树大根深了。周围的酋长、头人,都习惯了段氏的权威。因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