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71章 佛门第一护法帖木儿皇叔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271章 佛门第一护法帖木儿皇叔 (第3/3页)

这片地方,虽然有一定实力,没有蜀中那么空虚,但对明朝来说,当地人到底是不是可靠,就不好说了。

    所以,粗看起来,明朝想要在更远的地方,投送军事力量,似乎是比较困难的。毕竟,当年汉武帝就曾经试图打通西南夷,从这边去天竺了。但直到一千五百年之后,维持这条路线都十分困难。

    不过,还有一重更重要的因素,很容易忽略。那就是,古代人也同样十分依靠贸易,甚至可以通过商路,扩散政治、文化、宗教影响。朝廷的大军没有来到此地,不代表朝廷的影响力不在。

    而东南亚地区,恰恰是这种贸易非常重要的地方。当地的政权,哪怕看起来非常强大,实际上也是由贸易往来和多层的臣服关系,构成的“曼陀罗”体系。但反过来说,域外的政权,也一样可以通过这种“曼陀罗”的方式,确立影响乃至统治。

    这方面,一个成功的例子,就是天方教的传播。德里苏丹国稳定了统治之后,就开始不断尝试向东南亚传教,试图在军事征服之外,进行文化上的影响。而在遥远的西亚、欧洲,崛起更晚的奥斯曼,虽然离这边十万八千里,但居然也凭借传统的红海-印度洋航线,向遥远的东南亚派遣传教士,扩散宗教影响。

    相比于之前的佛教、印度教,天方教有个巨大好处,就是便宜。结果,在东南亚的海岛和陆上,基本上靠着经济,就能区分信仰区域——那些不那么富裕的王公,纷纷舍弃更“要钱”的印度系宗教,转投胡大去了。以至于到郭康那个时候,东南亚都习惯把这个信仰称为“罗马教”,小白帽称为“罗马帽”。当地王公虽然隔着小半个地球,但还是在奉奥斯曼为宗主。虽然中原人看来,可能会觉得奇怪,但在当地,这就是寻常的事情。

    当然,现在这会儿,这个例子还不太明显,主要是因为两个传教来源都暂时失效了。帖木儿先对德里苏丹国的加齐们发动“圣战”,直接打碎了这个本就不太牢固的政权,导致东线的传教活动陷入停滞;接着,他又马不停蹄地对奥斯曼发动“圣战”,把正在上升期的奥斯曼也给打炸了。

    而在如今这个世界里,奥斯曼被打爆了之后,基本丧失了重新崛起的空间,自此沦为三流小国。对东南亚的影响,恐怕也会消失殆尽了。再加上爪哇元和明朝的强大影响,后续那些传教的事情,估计也要发生巨大的变化。现在东南亚海岛上,尚存的佛教区域,也因此幸存了下来。

    ——从这个角度看,印度那堆“护法”国王,还是太菜了。真正的佛教护法,还是得看东西两拳、直接锤爆了两个教友的帖木儿皇叔……

    而对于明朝来说,自然也可以运用同样的方式。

    虽然相对于内地,这种控制要弱很多,但对于当地人来说,这又是理所当然的——既然各个村寨服从于商业城镇里的王公、城镇又服从于大都市里的大君们,那么,对于各地实际掌管地方的头人来说,认蒲甘、勃固,亦或是大城、吞武里,和认北边的南京,其实没有差别。因为到了这个距离,对地方头人来说,都是“遥不可及”一层的,结果反而一样了。

    在这方面,明朝甚至还有优势,因为历史上,他的船队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后来,明朝的舰队下南洋,孟加拉苏丹就趁着这个机会,赶紧抱大腿,升级双方关系。在他们的配合下,永乐年间,太监侯显两次率船队抵达察地港,携带诏敕,赏赐“榜葛剌”国王及王妃,并且在“察地港”设立抽分所。

    抽分所是明朝的官方征税机构,主要负责对抵达港口的外来商船实施货物抽分征税。虽然这个地方远在印度洋,但古代的中原王朝,并没有那么严密的内外概念,只要是向明朝称臣纳贡的地方,都可以算是领土——对当地人来说更是如此。结果,连孟加拉,都变成明朝的范围了。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