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72章 大约巴列奥略王朝的确死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272章 大约巴列奥略王朝的确死了 (第1/3页)

    不过,在郭康他们这个世界,随着元朝残余势力的加入,形势进一步发生了变化。

    明朝原本可以通过垄断“高科技产品”,稳稳控制整个西洋的外交活动。因为这会儿的世界上,有太多东西,只有塞里斯能够生产了。

    基于生产力优势和技术垄断,来控制贸易体系,并不是个难以理解的概念。别说古人了,就算郭康那会儿的蛮夷,也是有点这个概念的。当然,蛮夷在这方面的水平,比大明还是差多了,根本没能维持多久就出问题。其他蛮夷,包括蛮夷化的汉人,也都没有什么好办法。可能因此,才会出现大家理解不了明朝的控制力这种事情。

    不过现在,各个元朝残余势力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垄断的局面。

    别的不说,哪怕郭康自己,都更喜欢和元朝人做生意:因为他们更加“自由贸易”,只要给钱,什么都敢卖。相反,明朝即使知道自己已经无法垄断很多技术和产品,依然还是喜欢端着架子。所以,还是跟大元的士绅们做生意更舒服。

    现在,元明两方经常交替控制南洋的几个港口。土人一开始还十分惊慌,看到大军过来就跑路;后来时间久了,跟双方都混熟了,甚至懒得再逃跑了。

    唐赛儿给郭康说,她坐船西行的时候,路过满剌加,去过一个土王的宫殿。土王见他们有孙氏、张氏的家丁护送,觉得他们肯定是有头有脸的大人物,就热情招待,还拿出账本,说自己是大元的好伙伴,常年给他们提供木材。如果又有大生意,可不要忘了他这边。

    但唐赛儿等人看了看账目,却发现上面记录时间,用的都是“洪武”、“天平”一类的年号。黎利连忙提醒他,应该是拿错了。土王大为窘迫,连忙找人换了一本,推脱说,都是自己临时招募的仆人水平太差,也不识字,所以取错册子了。

    黎利给唐赛儿解释说,这边很多土王、头人,都同时和元明双方做生意。一开始还有人管,久而久之,两边都麻木了。所以,他们的账本,乃至当地的牌楼、旗帜,都是双份的。知道实情的人,也都默契地不提这件事。

    果然,随行的元人,对此也见怪不怪,甚至没有责难他,只是嘲笑了一番,说他这个宫廷太草台了。

    他们离开宫殿之后,黎利带着唐赛儿去了港口,给她指那边的牌匾,说这东西的布置,肯定和他老家是一样的。唐赛儿好奇,于是掀了一下,发现牌子居然是双面的,现在正面是大元给的行省,背后则是大明的宣慰司。黎利解释说,这是因为当地会刻汉字的工匠不多,因此,既然已经雇了人,干脆直接把两个都刻了,这样不但省钱,用着也方便……

    在这种背景下,明朝就算有心建立垄断控制,也没有办法落实了。

    尽管如此,大家还是能感觉到,明朝依然有点不甘心。只要有机会,还是想维持一下面子,证明自己和“蛮夷王朝”有所区别。

    虽然看起来很麻烦,但如果真想做生意,这其实也不是什么坏事。因为交易的时候,不怕对方开价古怪——只要有利润,价格再逆天,也会有商人乐意去做生意的。比较麻烦的,是对方不开价,就像明朝那些小钢炮(字面义)一样,根本不卖;而最麻烦的,则是一天一个价、随口乱改。遇到这种瞎搞的蛮夷,那真的是蒙古人都遭不住……

    而明朝要求的附加价值,也就是个面子而已。这可就太简单了。

    紫帐汗国虽然地处遥远,但他们有“大秦国”的招牌——虽然说起来,也只是个招牌,但在遥远的汉地,反而很好使。

    当年,朱元璋刚称帝没多久,就专门找到了一个滞留在中原的商人。此人名叫尼古拉,元末的时候到这边,结果因为战乱,回不去了,一直滞留到洪武四年。于是,朱元璋就写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